-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三国演义》的审美价值与道德缺憾.doc
浅论《三国演义》的审美价值与道德缺憾
摘 要:《三国演义》的审美价值颇高,但作品创作的年代局限使得其中某些情节的设定始终未能突破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以致在道德层面留下诸多缺憾。在通读《三国演义》的基础上试从审美价值与道德缺憾两个角度出发,对该书作简要评析。
关键词:《三国演义》;审美价值;道德缺憾
作者简介:戴佳文(1995-),女,江苏苏州人,南京师范大学强化培养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3级本科在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02
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总能激起听众的满腔热血,而群雄争霸的乱世在《三国演义》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三国的事情,不像五代那样纷乱,又不像楚汉那样简单,恰是不简不繁,适于作小说。而且三国的英雄,智术武勇,非常动人,所以人都喜欢取来做小说的材料。[1]”《三国演义》正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典型代表。
原始时代的璞玉,质地完好,却因雕琢技艺的不足而未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在笔者看来,《三国演义》也是如此。作为“明代四大奇书”之一,《三国演义》固然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但因作者所处时代的局限,其中某些情节的设定依旧未突破传统思维模式,以致小说存在诸多道德缺憾。在通读《三国演义》的基础上,本文试图从其审美价值与道德缺憾两个角度出发,对该书作简要评析。
一、审美价值
1.智之美
《三国演义》描写了近百次规模不一的战争,却都不曾给读者留下血肉横飞的恐怖感,反而以运筹帷幄的智谋展现人类的智慧光芒。
纵观全书,仅回目标题便有三十二处明确提到了“智”、“谋”、“计”,不下两处提及“诈”,如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事实上,《三国演义》通篇闪耀着智慧的光芒[2]。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当属诸葛亮,“激周瑜”、“算华容”、“取鲁肃”、“取汉中”、“布八阵”、“擒孟获”、“取三城”、“锦囊计”,一系列谋略的策划不枉其“智绝”之美称。智谋是文士在军中立足的基本,与此相比,作者笔下描绘的一些以智取胜的武将就显得尤为可贵。全书第七十回“猛张飞智取瓦口隘,老黄忠计夺天荡山”中,一向以勇武著称的张飞用智取胜,老将黄忠也凭借计谋夺取军事要地,为蜀汉政权的稳固打下良好基础。这些谋略的使用不仅加剧了人物冲突、影响了战争形势,更丰富了情节,将英雄形象塑造地更为生动,尤其是武将以智取胜的情节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扁平、单一的人物塑造传统,带给读者极大的智慧美的享受。
2.仁之美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被塑造成一个极丑恶的反面形象,“宁教我负天下人”的宗旨为其政治生涯勾勒出一幅奸雄版图。他奸诈多疑、自私冷酷,老谋深算而又不乏机警,吕伯奢以仁义待之,却反遭灭顶之灾,此后杀袁忠、杀桓邵、血洗徐州等情节更突显其残忍冷酷的性格特征,作者几乎完全使之站立在仁义道德的对立面。
与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战略不同,刘备以“匡扶汉室”为旗号,在争夺天下的较量中,特别关注舆论和民心,“三让徐州”、“得荆州”、“取益州”等都是依托其仁善所得。有刘备自述为证:“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于天下,吾不为也。”他的举措带有浓厚的儒家伦理道德,其忠义之仁美由此可见一斑。
作者通过玄德等人之善与孟德等奸雄之恶,从正反两个角度表现仁善之美,极大满足读者嫉恶扬善的心理需求,扩充了仁美之价值。
3.悲剧美
《三国演义》无疑是部悲剧,以刘备为代表的正义一方败给邪恶一方,曹魏政权与司马家族相继取得了最后的胜利[3]。作为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时也毫不保留地揭示历史的残酷性。正义一方以“仁善”为出发点追求政治理想,虽体现了历史的必然要求,但却遭受重重阻碍,最终酿成失败悲剧。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恩格斯的悲剧理论――真正的悲剧冲突发生在“历史必然的要求和实现这种要求的实际不可能”之间的矛盾。历史虽不可逆转,但人民作为历史发展的主体,在受到小说鼓舞的情况下,其为正义愤愤不平的心态很可能转化为与残酷现实斗争的力量。北宋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小儿尚能分辨正邪,更何况有志之士?
如果刘备、关羽、张飞与孔明不能代表和反映历史的必然要求,那么读者断不会对其生发同情[3],正因这些战争失利者拥有的为人称道的可贵品质,他们的失败才能更引人深思、扣人心弦。历史现实毕竟不同于童话故事,它无法按照人民的意愿提交满意的答卷。作者深谙此理,因此才转而以悲剧形式为读者展现更加震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