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书法环境和篆书发展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代书法环境和篆书发展研究.doc

清代书法环境和篆书发展研究   摘 要:清代书法在各个层面上开始并逐渐完成了总结,构架日臻完善,从理论到实践均呈现出系统化的态势。朝代的更替导致社会生活以及意识形态的巨变,从而引起了治学方法的变化,以考据之学为代表的朴学随之兴旺,从而也带动了古文系统书法即篆书的勃兴。   关键词:清代 书法环境 考据学 篆书 成就   一、社会环境的变革和书法的土壤   (一)改朝换代的历史巨变   法国史学家丹纳在其《艺术哲学》中曾有这样的一段描述:“我想做一个比较,使风俗和时代精神对美术的作用更明显……自然界有它的气候,气候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植物的出现;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它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艺术的出现。我们研究自然界的气候,以便了解某种植物的出现,了解玉蜀黍或燕麦,芦荟或松树;同样我们应当研究精神上的气候,以便了解某种艺术的出现,了解异教的雕塑或写实派的绘画,充满神秘气息的建筑或古典派的文学,柔媚的音乐或理想派的诗歌。精神文明的产物和动植物界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1}   丹纳的这一番话在艺术上是普适的,任何一门艺术在时空中的活动都不得脱离环境而孤立存在,要全面、正确地理解一个时期的艺术活动,首先就要将其还原到其所在的历史环境中去,才能得到充分的认识。同理,要想讨论清代金文书法的得失,单纯进行作品的线条分析是不行的,如果想摆脱直观图像对研究所造成的简单化影响,就需要将其置于清代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全盘考量。   公元1644年,明亡清继,中国历史由此进入第二次全版图由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的时期,在此后的近三百年时间里,在广袤的神州大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传统都随着统治者的变化而发生了新的改变,形成了自己的时代特点。清代同蒙元一样,使用马上暴力夺取了汉族政权,手段相同,国祚却更长。蒙古族统治者实行种族歧视政策,把治下百姓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以此区分属性,实行压迫。清朝的统治者对汉族的控制则更为简单,除了建立“汉八旗”以示拉拢外,其最重要的精神摧残手法就是改造了千百年来汉族固有的发型,以辫子代之。这种改造当然会冲击汉族的文化体系,自清军入关以来,抗拒剃发之事多有发生。清朝统治者改造了百姓的发型,可以说其“降服”的工作就完成了一半。但毕竟汉族的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清朝的统治者也终究明白,可以改造百姓的发型,却无法改造其大脑。清代帝王需通满汉双语,但百姓并未被强制学习满语,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在使用过程中,汉文化逐渐将武力上的征服者征服。但是由于统治的需要,清朝的帝王们需要建立严密的文化管控体制,以防范汉族群众来自思想上的反扑。   (二)文化管控――编书禁书与文字狱   史学家白寿彝曾经谈道:“对学术文化,清在其统治巩固以后,采取各种办法进行控制。第一,继续提倡八股文、遵从孔子和程朱,以限制人民的思想……第二,查禁对于清朝不利的书籍。第三,兴文字狱。最著者,如1711至1713年的《南山集》案,因触犯忌讳,著者及被株连杀死者一百余人,流放数百人。第四,寓禁书于修书。雍正、乾隆时,官修两部大书。一部是1725年编成的《古今图书集成》……又一部,是《四库全书》,1772年开始纂修,经十年成书。全书有七万九千多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是中国最大的一部丛书……而《四库全书》在编修过程中,则是通过普遍征书而进行对书籍的销毁,通过对书籍的收录而进行删削窜改。《四库全书》客观上保存了大量文献,但败坏了不少著作的原来面貌。修《四库全书》的重要目的就是寓禁于修。”{2}相比较于对著作原貌的修改,禁毁书籍的破坏性更大。“乾隆帝还一手操纵长达十九年的禁书活动,共禁毁书籍三千一百多种,十五万一千多部,销毁书版八万块以上。”{3}   文字狱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文化迫害活动,相较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有过之而无不及。大型文字狱多发生于清代早期,“庄廷龙《明史稿》案、戴名世《南山集》案、吕留良《文选》案,均是康雍时期所发生的轰动全国的大案。”{4}这种文化管控的后果是导致学术风气也随之变化。“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文字狱不断,文人士子往往只因诗文中的片言只字,便被视为叛逆谋反,动辄满门抄斩,株连九族。更有一些心怀叵测、谄媚求荣者,捕风捉影,挟私诬告,致使知识分子人人自危,噤若寒蝉。这种情形反映在学术界尤为明显,经世致用之学充满危险,于是学者大都转为考据之学,一时成为风气。”{5}   (三)考据学、金石学的勃兴   由于清代统治者采用文化高压政策,广兴文字狱,使得文化人不敢尽抒胸臆,谈论抱负,稍有不慎,就会深陷牢狱。在这种状况下,过去做经世致用之学的知识分子们集体性地转入“地下”,探讨音韵训诂、考据金石的朴学则兴盛起来。清代的朴学看似是文人避祸的“虚学”,但又是讲求引经据典、咬文嚼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