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懂了,他们也懂了.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懂了,他们也懂了

我的教学主张 ——教师不仅要懂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懂教学知识 桐乡高级中学 张晓东 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知识无疑处于核心地位,一名数学教师是否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然而并非具备了充足的数学知识就能成为一名好的数学教师,还需要具有针对特定数学内容的教学知识,即懂得如何表述、呈现、解释数学内容,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1]. 1.我不懂,他们当然不懂 数学教师首先要懂自己所教的数学. 尽管我们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在不间断地学习数学,弄懂高中数学知识应该不在话下.然而作为教师层面的“懂”与作为学生层面的“懂”是不一样的,当我们还是学生时,我们只要能一般地理解数学概念、会运用数学方法、会解题就算“懂”了;而成为教师后的“懂”不能说光把题解出来就算了,而应该要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抓住数学方法的精髓,明了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高屋建瓴地看待问题. 1.1我不懂概念的本质,他们当然不知所学何物 所谓数学概念的本质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保持不变的性质,而可变的则是它的“非本质属性”.[2]数学概念的学习,不仅要记住它的定义,认识代表它的符号,更重要的是把握它的本质属性. 比如函数概念,如果我的理解是“随着的变化,跟着在变”,那么学生都会把与混淆,从而认定也是函数;如果我的理解是“有数学解析式的才是函数”,那么学生就会把图象法与图表法表示的函数拒之门外.函数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先看函数的定义:设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使对于集合中的任意一个数,在集合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和它对应,那么就称为从集合到集合的一个函数,记作,.函数首先要求是“非空的数集到非空的数集的对应”,这是它与映射有所区别的地方,其次函数符合“随处定义”(对于集合中的任意一个数)和“单值定义”(在集合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和它对应),可见“非空的数集到非空的数集的对应”、“随处定义”、“单值定义”才是函数的本质属性,至于它的对应形式,用哪个符号表示等都不是函数的本质. 1.2我不懂方法的精髓,他们当然不会切中要害 数学不是光凭几个概念堆砌而成,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象一根绳自始至终贯穿其中,所以学习数学概念与学习数学的思想与方法是不可分割的.“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知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髓,是数学的一种指导思想与普遍适用的方法,是对数学内容的概括,是铭记在人们头脑中起永恒作用的精神和态度,它能使人领悟数学的真谛,懂得数学的价值,学会数学地思考和解决问题.”[3] 比如数学归纳法,有人说它是不完全归纳,因为它是由部分推出全体;有人说它是完全归纳,因为它尽管没有一个一个去全部验证,但相当于一个一个验证.事实上,数学归纳法与一般归纳法有着根本的区别,它的精髓在于“递归”(即假设成立,然后验证也成立),不在于“归纳”,而仅仅是套用了归纳的形式. 正是这种递归的思想才避免了无法实现的无限次验证,却取得了与完全归纳是一样的效果. 如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个平面最多把空间分成个部分时,关键在于研究增加了第个平面后最多增加多少个部分空间,可以发现第个平面最多与前面的个平面都相交,于是有条交线,而这条直线最多把第个平面分割成个平面区域,而每个小平面区域又把原先各自空间一分为二,于是增加了个部分空间,于是问题得以解决. 1.3我不懂知识的背景,他们当然不能窥其全貌 数学题目千变万化,但大多数学题目都有其背景知识,现在高考题中以高等数学知识作为背景的就屡见不鲜.高中数学老师有必要去了解这些题目的来龙去脉,学习用高等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初等数学,只有这样,我们对初等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才会理解得更深刻,对初等数学结构的内在联系才会搞得更清楚. 如2007年浙江高考数学理科压轴题: 设,对任意实数,记. (1)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2)求证:①当时,对任意正实数成立; ②有且仅有一个正实数,使得对任意正实数成立. 第一次碰到这个题我觉得很怪,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搞的人晕头转向.由于不了解它的背景,只好把解题过程很生涩地讲给学生听,学生听得当然是一头雾水,当时想是题目太难了他们才听不太懂,现在看来,完全是因为我自己没有弄懂这个问题. 实际上只要在上任取一点,在点处的切线为,即,令,则在点处的切线方程为.于是第(2)题的第①小题的几何背景就是当时,的图象在它的切线及其上方,而第(2)题的第②小题的几何背景就是以为切点的切线上始终有一点在其他切线的上方,那个点显然就是切点. 在高等数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包络”,一族平面直线(或曲线)的是指一条与这族直线或曲线中任意一条都相切的曲线实际上是直线族的包络,这样一看这个问题就相当清晰了. 2.我懂了,他们未必懂 我懂了,按照我的理解讲给他们听,他们未必懂. 由于教师大脑中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