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经济学引论课件.pptVIP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制度经济学引论课件.ppt

2003/3/1 NIE2003 第一讲 问题与方法 新制度经济学 引论 周其仁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开场白 老张头的故事 自留地经济 农村改革 从亲身体验出发学习经济学 第1讲 问题和方法 推测(prediction) 科学 凡事皆有规律 发现规律的路线 观察、学习、思考、提问、想象、假说和检验、一般化 “清楚的、可检验的命题” 推测与解释 推测有别于“预测(forecasting)” 经济学的路线 经济哲学 A. Smith、K.Marx、L. von Mises、F. Hayek 福利经济学 A.C. Pigou 经济理论 Marshall、P. Samuelson、K. Arrow 经济政策 M.Keynes 经济解释F.Knight、I.Fisher、R.Coase、M.Friedma、A.Alchain、S.Cheung、Y.Barzel 共同的基础:是什么?为什么?好不好?怎么办? 小试牛刀 金币掉在大街上,将会发生什么? 切蛋糕:技术、人、规则 化0.5元可以在市场上买到一支铅笔,要求一个人完全独立生产一支铅笔的代价是多少? 铅笔的故事 铅笔的来历 铅? 1566年,德国-瑞士博物学家最先描述一种将“铅”(当时以为石墨是铅)插在木柄里的书写工具 1779年,瑞典化学家谢勒指出,“铅”原来是“石墨”(graphien, 希腊字,意思是“书写”),是碳的一种形态 石墨矿主要分布在斯里兰卡、马达加斯加、墨西哥、加拿大安大略、西西伯利亚、美国纽约州和朝鲜 1896年首次偶然合成了石墨,取得专利权 1897年开始石墨的商业性生产 1918年后,主要用石油焦生产高纯度石墨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铅笔”“石墨” “前身”数之不尽 《我,铅笔》伦纳德·里德(1958),秋风译 “我的家谱得从一棵树算起,一棵生长在加利福尼亚北部和俄勒冈州的挺拔的雪松。现在,你可以想象一下,锯子、卡车、绳子,以及无数用于砍伐和把雪松圆木搬运到铁道旁的各种设备。再想想制造砍伐和运输工具的形形色色的人和数不胜数的技能:开采矿石,冶炼钢铁,再将其加工成锯子,轴,发动机;要种植大麻,经过复杂的工序将其加工成粗壮的绳子;伐木场要有床铺,有帐篷,要做饭,要消耗各种食物。哎呀,忘了说了,在伐木工喝的每杯咖啡背后,也有成千上万的人的劳作!” 《我,铅笔》伦纳德·里德(1958),秋风译 圆木运输:平板大卡车、铁轨、火车头、整个交通体系; 木材加工:…. 石墨:开采、提炼、加工、包装、运输 添加黏土:精炼工艺过程,…变成铅笔芯; 雪松木杆上涂了六层漆:.. 标签:..制造树脂和炭黑; 金属箍:开采锌矿石和铜矿石,制作成闪闪发光的薄铜片,加上黑圈(黑镍); 橡皮头:硫化油胶(由荷兰东印度群岛出产的菜籽油跟氯化硫进行化学反应制造出),..各种各样的硫化剂和催化剂,上色的颜料则是硫化铬。 铅笔是一个奇迹 “我,铅笔,是种种奇迹的复杂的结合:树,锌,铜,石墨,等等。然而,在这些大自然所显现的种种奇迹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非凡的奇迹:人的种种创造精神的聚合——成百上千万微不足道的实际知识,自然地、自发地整合到一起,从而对人的需求和欲望作出反应,在这个过程中,竟然没有任何人来主宰!” ——《我,铅笔》 米尔顿·弗里德曼写的导语 “成千上万的人卷入了生产铅笔的过程中,没有一个是因为自己想要一支铅笔而去干自己的活儿的,他们中有些人从来没有见过铅笔,也从来不管铅笔是干什么用的。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工作仅仅看作是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一种办法,。。。每次我们到商店购买一支铅笔,我们都是用我们的一丁点劳务,来换取投入到铅笔生产过程中的成千上万人中的每个人提供的极小量的一些劳务。 “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铅笔在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没有一个人坐在一个中央办公机构对这成千上万的人发布命令。也没有军警来执行这些无人发布的命令。这些人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讲着不同的语言,信奉着不同的宗教,甚至可能彼此憎恶,——然而,所有这些差异,并没有妨碍他们合作生产一支铅笔。这是如何发生的?” 思考铅笔 铅笔的所有相关生产者,大部分互相不认识,也不知道各自产品的最终目的,又没有统一的指挥,怎样就源源不断地制造出铅笔来? 使用铅笔者对铅笔的知识为什么可以如此之少?凭借如此之少的知识,花费如此之低的代价,就可以得到铅笔,道理何在? (“理性的无知”) 如何协调“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 以上生产秩序的基础是什么? 猜测可能的答案 分工、专

文档评论(0)

带头大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