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苏教语文选修白莽作《孩儿塔》序课程教案.docVIP

2016苏教语文选修白莽作《孩儿塔》序课程教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白莽作《孩儿塔》序(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讨论、点拨,引导学生把握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2、通过品读、体验,感悟作者炽热、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关键语词“惆怅“是怎样统领全篇感情的。 2、体会作者炽热、深沉的思想感情,并赏析由此而形成的音乐美。 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以复习高一课文《为了忘却的纪念》导入,并关注相关时间: 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2月7日夜或8日晨,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 1933年2月7-8日,鲁迅先生用饱含血泪的笔,带着无限悲愤的感情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纪念性文章。 1936年3月11日,鲁迅写下了《白莽作《孩儿塔》序》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 二、解题:关于白莽 关于序 1、白莽(1909——1931年),原名徐祖华,一名柏庭,笔名殷夫、白莽、文雄白、沙菲、洛夫等。浙江象山人。现代诗人,中共党员。1927年4月间被捕;同年被释放后入同济大学读书。1927年加入“太阳社”。从事共青团工作。1929年,再度被捕,后又获释。1930年春加入“左联”,经常为刊物《萌芽》、《拓荒者》、《巴尔底山》写稿。1931年1月17日,跟其他23位革命同志一同被捕,2月7日被秘密杀害于龙华,时年仅22岁。主要作品有《别了,哥哥》、《血字》、《孩儿塔》、《伏尔加的黑浪》、《一百零七个》等。他是我国早期无产阶级诗人。其诗多取材革命斗争,格调新颖,境界开阔,气魄雄浑,声调激昂,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战斗气息。 2、《白莽作〈孩儿塔〉序》是什么意思呢? 也就是鲁迅为白莽的诗集《孩儿塔》所作的一篇序。 3、序:序,也叫序文、序言、前言。一般写在正文之前的文章,有的作者自己写的(自序),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他序),多介绍或评论本书内容。本文即鲁迅为白莽诗作的《孩儿塔》的序文。 4、孩儿塔是一种塔形的类似于房屋的平顶建筑物。高约2米,1米5见方,成正方形。四周没有门,南北向各开一个1市尺大小的正方形小窗。窗口离地面较高,在外面窗下有个土台。塔内向下挖有两米多深的土坑。早间乡间习俗,凡两周岁以下的死婴不作单独埋葬,用布裹住往“塔”的窗口向内一丢就算了事,故而名之为“孩儿塔”,其实就是一座砖砌的坟。这种“塔”浙东一带较多。 5、补充资料:孩儿塔——白莽 三、通读全文 (一)段意概括 1、写序的起因 2.回忆白莽的音容笑貌 3、不懂诗,不能作序 4、《孩儿塔》的意义 5、强调无需作序 6、作序时间 (二)课文理解 (1)在文中找出统领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眼,它是怎样串联起全文的? 文眼:惆怅 1、天气与心境: 时局动荡、身患重病、时值暮春、寒意料峭; 雨声淅沥、感时伤怀; 为白莽遗诗写序→产生惆怅 2、回忆起白莽→更加惆怅 3、不能作序→还是惆怅 4、《孩儿塔》的出世→不再惆怅 5、无需作序→走出惆怅 (2)品味相关语词:“一团火”、“简直”、“也许”以及语句:“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 “一团火”:形象地展现出作者急于流布之心,从这一比喻中可以体会出作者与白莽深厚的友情。 在这种急切地想要流布诗集的心情之下,作者却说“我简直不懂诗”,为什么? “简直”:鲁迅终身热爱诗歌艺术,关注和研究中外诗歌发展的情况,20多岁就写出了学术价值很高的《摩罗诗力说》。据统计:先生最早的诗作《别诸弟三首》写于19岁,而最晚的一首诗是逝世几个月前写的《亥年残秋偶作》。 不懂的是志趣不投者的作品,也可以是下文提到的“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也就是不愿懂那些无聊文人的诗。 “也许”:表示不肯定,回忆鲁迅与白莽第一次碰面的原因。鲁迅与白莽是因为共同热爱匈牙利革命浪漫主义诗人裴多菲的诗而相互认识和亲近的。真和鲁迅闹开的都是志趣不投者,和白莽没有闹开的原因是因为志同道合,属于同一战线的文艺战士,共同与反动文人、反动文学进行不懈的斗争,粉碎反动派的文化“围剿”。貌似自嘲,实则顺乎一击。 “我一句也不说——因为我不能”:不能说的原因见《为了忘却的记念》四:“可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 (3) 明确宣示《孩儿塔》出世“有别一种意义”,高度赞美白莽的诗对革命的贡献。 (4)一切所谓圆滑熟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别一世界”暗指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阵营。鲁迅将《孩儿塔》同颓废的、腐朽的、甚至反动的作品区分开来。 (5)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微光”“响箭”“萌芽”“第一步” 预示着革命高潮的来临。 比作“冬末的萌芽”是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qianqian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322413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