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浪境内古长城分布及保存现状探究.doc

古浪境内古长城分布及保存现状探究.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浪境内古长城分布及保存现状探究.doc

古浪境内古长城分布及保存现状探究   摘 要:甘肃境内古长城分布广且零散,其中明长城分布居全国第一,战国、秦、汉长城居全国第二,是全国长城分布大省,由于其分布广且零散,很难进行经营管理,因此遭受因不同因素而导致的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小组以武威市古浪县为例,探寻古长城的主要分布地区,探究长城分布与保护现状,加强长城保护宣传。   关键词:古长城;分布;保存;面临问题   1、古浪境内古长城环境及分布   1.1历史环境及分布。历史上的甘肃省地处边塞,“筑长城以拒胡”,自战国时期就开始修筑长城。据长城资源调查数据显示,甘肃有明长城1700多公里,居全国第一,战国秦、汉长城等2000多公里,居全国第二,分布在省内11个市州、34个县市区,蜿蜒3700多公里,是名副其实的长城大省。甘肃长城以黄土夯筑为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有红柳夹沙、芦苇夹沙、石块夹沙和石块垒砌等形式。墙体有的高达3~5米,有的仅存地面遗迹。   甘肃境内古长城遗迹分布广,秦、汉、明三个封建集权制王朝,都曾修建了长度超越万里的长城,途径甘肃境内,是我国古代雄伟的军事性防御建筑工程据田野考古调查,秦始皇修建的万里长城西端,起于今甘肃的中部临洮,北上今兰州,向东到今宁夏的固原县境,折东北行,经甘肃的环县、庆阳,进入陕西。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为解除匈奴之患,维护西域交通,开始修筑在甘肃境内的长城。汉长城是一条带有进攻意图的军事战线,它的建筑走向是尽可能地控制戈壁滩中的水源与绿洲,并向西延伸到敦煌以西疏勒河三角洲的榆中湾盆地。建筑方法是依其所在地的地理、地势环境,因地而施。在地势交高的戈壁梁上一般用砂砾和芦苇、红柳等植物的茎秆、砂石交叠构筑成边墙,在地势低湿的碱滩则掘壕沟为障碍。正如史载:“起塞以来百年有余年,非皆以土垣也,或因山岩石,木柴僵落,溪谷小门,稍稍平之”。(《汉书?匈奴传》)   在古浪县境内,长城遗存主要有汉长城和明长城两种。古浪县境内汉长城的分布及走向比较清晰。   1.2自然环境。甘肃省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大陆性较强,气候干燥、干旱少雨,气象灾害主要有大风、干热风、沙尘暴、括冻等,其极端的气候因素对长城土体造成严重的破坏。其次甘肃省早期长城多分布于人迹罕至、交通及通讯困难的戈壁、荒漠区域,其中部分长城在一些不便于筑墙的山地,一部分分布在城市用地或农业用地地段,由此而引发经济用地与长城方位间的矛盾。   2、古浪境内古长城保存现状   通过实地调查,我们发现该境内古长城已经遭到严重破坏,主要是人为破坏和自然风化。部分长城周围是耕地,农民为了增大耕地面积,不断的挖长城脚,致使部分长城摇摇欲坠。在受到人为破坏的同时自然风化蚀也是其破坏长城的主要原因之一,长城上面处处可见风蚀和流水侵蚀的痕迹。其次部分长城周围地区荒漠化现象已经很严重。其长城的主要分布方向已经很模糊,长城基本都是1米不到2米高度的断断续续的残塬。仅有残留5、6米的烽火台孤零零的矗立在一方。可见古浪县古长城的现状令人堪忧,作为古人智慧的结晶,在古代它起到抵御外敌的作用,正是有古长城的存在,古人才为我们今天的繁荣奠定基础,因此,古长城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保护古长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我们还对当地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采取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百分之八十三居民对长城的保护现状不满意,认为县内长城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其中,百分之六十的人认为,人为破坏比较严重,当地居民表示希望政府能够保护好境内长城。另有居民表示,当地道路都没有得到较好保护,认为古长城保护道路艰。同时我们还咨询了当地居民,在咨询过程中大部分居民对长城的保护表现出极大的不满。当地居民大部分认为古长城没有得到较好保护,同时,他们希望长城得到保护,支持长城保护工作。   3、古浪县古长城保护面临问题   3.1破坏性因素   3.1.1自然因素。古代建筑水平落后。建筑方法为版筑,材料为夯土,而本土又包括红柳加沙,芦苇加沙,石块加沙,石块垒砌等。从统计情况看,本层一般厚度为8-12cm,每板长度约3cm。   干旱极端的天气造成土壤粘性降低,增加了城墙解体的风险。甘肃平均降水量并不多,但暴雨集中时期,雨水冲刷造成山体滑坡毁坏城墙,此时夯土抗水性弱,遇水强度降低的弱点便暴露无遗。   长城所处地多为戈壁风力大,风蚀破坏也较为严重。加上常年日晒,长城已成断壁残垣。   偶尔会有地震等自然灾害,对长城的破坏也是极大的。   3.1.2人为因素。早期,由于部分长城的方位与当地发展规划用地及农用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人们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对长城进行摧毁,具体表现有:居民挖墙脚以开荒种田,或挖断墙角开路。有些墙体上人为开凿的窑洞让墙体无力支撑,有些圆墩烽火台内部被掏空,历史上有人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