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鬾》续貂.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说鬾》续貂.doc

《说“鬾”》续貂 (首发) 尹承 山东大学历史系 《中国典籍与文化》2012年第4其此之谓欤。笔者近也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即“鬾”又有一个“旱鬼”的形象,略为表出,窃以续貂云。 宋人朱彧云: 世传妇人有产鬼形者,不能执而杀之,则飞去,夜复归就乳,多瘁其母,俗呼为“旱魃”。 “妇人有产鬼形者”,正是“小儿鬼”,是“鬾”,但它却被叫做旱魃。旱魃以这种“小儿鬼”的形象出现,从汉魏到宋元时代,史不绝书。《毛诗正义》引《神异经》云: 南方有人,长二三尺,袒身而目在顶上,走行如风,名曰魃。所见之国大旱,赤地千里。一名旱母。 《隋书·五行志》: 梁太清元年(547),丹阳有莫氏妻,生男,眼在顶上,大如两岁儿。坠地而言曰:“儿是旱疫鬼,不得住。” 又《北齐书·后主纪》武平五年(574): 夏五月,大旱,晋阳得死魃,长二尺,面、顶各二目。 又《新唐书》载唐高宗永隆元年(680) 长安获女魃,长尺有二寸,其状怪异……是岁秋不雨。 《孔氏六帖》引唐段成式《酉阳杂俎》: 一瓦瓶……有婴儿,长尺馀,遂走。群儿逐之,顷间,足下旋风起,婴儿已蹈空数尺。近岸,舟子遽以篙击杀之。发朱色,目在顶上。 引文后云“谓之旱钵,一云旱魃”。宋建隆三年(962),齐州、晋州大旱,“民家多生魃”。元代元统二年(1334)四月, 黄州黄冈县周氏妇,产一男即死,狗头人身,咸以为旱魃云。 这些记载中,旱魃的特点,一是尺寸如婴儿;二是多为母胎所产的畸形儿。对照鬾为“矬矮小鬼”的记载,它们正是鬾—小儿鬼。 《隋书·五行志》所载旱魃“眼在顶上”的特点,更早的文献中已出现。三国时代韦昭(曜)的《毛诗问》: 魃,鬼,人形,眼在顶上。天生此物,则将旱。 敦煌出土的一件唐抄本某南北朝时代佚名所作《毛诗音》(P.3383)引薛综: 魃,鬼,人形,眼在头上。 有关鬾病患儿的记载中,也可以找到对应的内容。《备急千金要方》认为被鬾病的婴儿,“黄瘦骨立,发落壮热”,显然是一副鬼一般可怖的模样。日本丹波康赖《医心方》引古本《诸病源候论》“小儿鬼舐头候”,其症状为小儿头上“偏虚处则发脱落,肌肉枯死,或如钱大,或如指大,发不生”,头发中露出小块的头皮,一似顶上之眼。 为什么鬾会有旱鬼的形象,或说旱鬼以小儿的形象出现? 作为旱鬼或旱神的旱魃,最早的记载见于《诗·大雅·云汉》: 旱既太甚,涤涤山川。旱魃为虐,如惔如焚。 《毛传》:“魃,旱神也。”《诗经》中的旱魃本没有具体的形象。旱魃被赋予形象最早见于《山海经·大荒北经》: 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妭。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妭,雨止,遂杀蚩尤。妭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妭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 这与中古以下主流的旱魃形象完全不同。今天通行的《山海经》图是清人汪绂所绘,其“黄帝女魃”中,一形貌姣好女子,旁立一秃头、裸身、身形如如小儿状鬼怪。可知他是将《山海经》青衣女神的形象,与形貌怪异丑陋的魃鬼画在了一起。(见附图) 《毛诗正义》所引《神异经》,旧传为东方朔所作,不可靠。其中这一条关于旱魃的记载,可与前引魏晋六朝各项记载相呼应。可以说,至魏晋六朝,旱魃始以短小鬼怪形象出现。 人们最初如何把畸形儿与旱灾联系起来,具体的形成机制与过程恐已不可详考。但有一点却很明确,即“魃”与“鬾”的混写,应该是这个机制中的一环。从中古时代一般使用的书体来看,“魃”与“鬾”及其声旁字形作比较,二者极为相似,简直可以混作一字。 从犮 从支 旱魃以小儿鬼为形象,而鬾则成为致旱的畸形胎儿,这是人们将“魃”、“鬾”二字义训相混在理解事物上的反映。 现存不少医书,提到鬾病时,在字形上已作“魃病”,如《医心方》、元代曾世荣的《演山省翁活幼口议》、《中华再造善本丛书》影印的宋本张杲《医说》、元刊《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以及四库全书本的《巢氏病源》、《外台秘要》、《千金要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医说》、《普济方》等。 黄帝女魃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 鏈接:/SrcShow.asp?Src_ID=2131 收稿日期:2013年9月30日 發佈日期:2013年10月2日 頁碼:2/7 《陈寅恪集·书信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172。 [宋]朱彧《萍洲可谈》卷三,中华书局,2007年,页164。 《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页562。 [唐]魏征等《隋书》卷二三,中华书局,1973年660。 [唐]李百药《北齐书》卷八,中华书局,1972年,108。 [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三六,中华书局,1975年,954。 [唐]白居易、[宋]孔传《白孔六帖》卷八

文档评论(0)

38169766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