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周易》童蒙解.doc
《周易》“童蒙”解
(首发)
王宁
枣庄广播电视台
《周易·蒙卦》:
卦辞: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六五:童蒙,吉。
出土的简、帛本相关卦爻辞如下:
1.马王堆汉墓帛书本:
卦辞:囗:囗囗囗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吉,再参??,??则不吉。利贞。
六五:童蒙,囗。[1]
2.阜阳汉简本:
卦辞:囗:囗囗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囗囗囗,囗三儥,儥则不囗囗囗。
六五:(缺)[2]
3.上博简本:
卦辞:(缺)
六五:僮尨,吉。[3]
童,《释文》:“童,如字,或作僮。郑云:‘未冠之称。’《广雅》云:‘癡也。’”上博简本作“僮”,古今字;帛书《缪和》作“董”,是音近通假。
“蒙”是卦名,《释文》:“蒙,莫公反。蒙,蒙也,稚也。《稽览图》云:‘无以教天下曰蒙。’《方言》云:‘蒙,萌也。’”今本、帛书本、阜阳简本、传本《归藏》均同,上博简本作“尨”,清华简《别卦》作“”,右旁当即“庬(厖)”字异体,整个字则当为“?”的异体字,《集韵》莫江切,训“惛也。”又读尨巷切,训“戇愚也。”其音、义与蒙昧之“蒙”相近。
今本“告”,帛书本作“吉”,丁四新先生云:
“‘吉’,帛书《缪和》同,今本作‘告’,《释文》:‘古毒反。示也,语也。’案:作‘吉’字是。‘吉’、‘告’二字形近易讹。”[4]
侯乃峰先生云:
“‘告’,帛本《缪和》与帛本、阜本、石经均作‘吉’,则今本作‘告’很有可能是形误。”[5]
当以帛书本作“吉”为是。
在先秦文献中,“童蒙”一词除见于《周易》外,其它传为先秦之文献中,仅有《文子》一书的《道原》、《精诚》、《上礼》三篇中也提到“童蒙”,用为蒙昧无知义。可和定州出土的《文子》相比较可知,今本《文子》被后人篡改得太厉害,里面有大量并非原书的内容,“童蒙”一词是不是原書就有的實在是不好確定。大约先秦时代的确有“童蒙”这个词汇,是用为幼稚蒙昧之意,战国时代已经把《周易》的“童蒙”理解为童稚蒙昧的意思,故上博简本直接写作“僮尨”,《说文》:“僮,未冠也”,指未成年的小孩子,也就是儿童、童稚之“童”的后起专字。到了汉代以“童蒙”为幼稚蒙昧义或指无知童子已经成习,成为一个常用词语。《蒙卦》中的“童蒙”写法与之全同,自然而然,人们也以童幼蒙昧之义来理解,也指幼不更事的儿童,所以在汉代解释《周易》的诸家中,对于“童蒙”一般不作解释,只有郑玄对“蒙”作了解释说:
“蒙,幼小之貌。齐人谓萌之蒙也。”[6]
意思也没太大区别。此后诸家也只是在疏解文意的时候提提,如:
王弼:筮者,决疑之物也。童蒙之来求我,欲决所惑也。
干宝:正月之时,阳气上达,故屯为物之始生,蒙为物之稚也。施之于人,则童蒙也。
虞翻曰:童蒙谓五,艮为童蒙。
陆绩曰:六五阴爻,在蒙暗。蒙又体艮,少男,故曰“童蒙”。[7]
只是说到“童蒙”而无解,因为大家都明白,没有必要多做解释。
汉代以降“童蒙”也是一个典籍习用的常见词汇,很少有人專門來解釋它,宋代朱熹《周易本义》里解释了一句:“童蒙,幼稚而蒙昧”,仍然是沿襲漢代的釋義。大家的对这个词汇的理解,也就是童稚蒙昧义,古今几无异词。直到现当代学者也多用此义来解释,如李镜池先生《周易通义》:“童蒙:蒙昧愚蠢的奴隶。”[8]高亨先生《周易古经今注》:“年幼而无知者,谓之童蒙。”[9]刘大钧、林忠军先生《周易古经白话解》:“童蒙,幼稚蒙昧之人。”[10]此类解释甚多,不能一一备举。
可是如果仔细地推求一下《蒙卦》的卦爻辞,就会发现把《周易》中的“童蒙”解释为童稚蒙昧实在是望文生训,不足为据的。
把《蒙卦》其它有关“蒙”的卦爻辞对读,这里的“童蒙”一词明白不是一个固定的成词:
童蒙。卦辞
发蒙。初六
包蒙。九二
困蒙。六四
童蒙。六五
击蒙。上六
只要对照来看就可以知道,“发”、“包”、“困”、“击”均为动词,“蒙”则为宾语,是动词施发的对象,那么“童”也必定是一个动词,不能是名词童稚之“童(僮)”。
“发”帛书本作“废”,音近通假,《荀子·礼论》:“大昏之未发齐也。”《史记·礼书》作“废齐”。《广雅·释诂二》:“发,去也。”《战国策·齐策一》:“王何不发将而击之”,鲍注:“发,遣也。”《玉篇》:“发,进也,行也。”这里当是派军前往的意思,意思应该相当于“征”,谓前去征伐敌国。
“包”,当即包取义,《汉书·匈奴传上》:“故其战,人人自为趋利,善为诱兵以包敌。”平心先生则认为同于《诗·殷武》“裒荊之旅”之“裒”,“裒即俘、包,谓击败楚师。”[11]应该是对的,“裒”的意思相当于后来说“尽虏之”(《史记·絳侯周勃世家》)。
那么,“发”、“包”、“困”、“击”显然都是和战争有关的词汇,再根据卦辞看,“蒙”必定是“我”的敌国名,并非蒙昧义。
《蒙卦》是用了一个历史故事作为贯穿全篇的主线,这个历史故事,平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