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两公约宣导-新北市瑞芳区瑞柑国民小学.ppt
法治(人權)宣導新北市政府人事處 壹、公務人員應負的法律責任(一) 「公務員服務法」第一條規定:「公務員應遵守誓言,忠心努力,依法律命令所定,執行其職務」,另憲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凡公務員違法侵害人民之自由或權利者,除依法律受懲戒外,應負刑事及民事責任。被害人民就其所受損害,並得依法律向國家請求賠償」。所以公務人員在處理公共事務發生違失時,所面臨的責任為刑事、民事與行政三種。 壹、公務人員應負的法律責任(二) 一、刑事責任 公務員以非公務員身分,即個人之資格而觸犯刑章時,本諸刑罰平等之原則,其所負之刑事責任,自應與一般人民同,無庸置疑,至其以公務員身分犯之者,則尤應加以處罰,且恆加重其刑責,況公務員罹刑事責任者,恆併予宣告褫奪其公權。所謂褫奪公權者,即褫奪為公務員之資格、公職候選人之資格、行使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四權之資格是也;因而其不僅消滅公務員身分,且喪失任用之資格;其目的即在於整肅官箴。 壹、公務人員應負的法律責任(三) 二、民事責任之一 公務員對第三人之民事責任,公務員既係國家機關之構成員,且有命令服從之關係,故其本於國家機關構成之資格依法行使職務時,如無故意或過失之情事,則縱有致第三人受損害,其個人亦不負擔損害賠償責任,然如其有故意或過失時則又不然,此亦可分為二: (一)所為係私法上之行為時:國家亦為法人,故國家機 關與私人為法律行為時,均應同受私法之支配,於國家機關之公務違法侵害法律行為之相對人時,該公務員即應依民法第二十八條之規定:「法人對於其董事或其他有代表權之人因執行職務所加於他人之損害,與該行為人連帶負賠償之責任」,與國家負連帶賠償責任。 壹、公務人員應負的法律責任(四) 二、民事責任之二 (二)所為係公法上之行為時:公務員依法令之行為及依所屬上級公務員命令之職務上行為,固然亦不負民事上之損害賠償責任,但如明知命令違法,或有故意過失時,則仍應依民法第一八六條對第三人負賠償責任,民法第一八六條規定:「公務員因故意違背對於第三人應執行之職務,致第三人受損害者,負賠償責任。 其因過失者,以被害人不能依他項方法受賠償時為限,負其責任」,故公務員對公法上行為須負損害賠償責任之要件如下: 壹、公務人員應負的法律責任(五) 二、民事責任之三 1.須違背對第三人應執行之職務。 2.須公務員有故意或過失一惟如係過失時,則須被害人不能做他項方法受賠償時始得對公務員請求賠償。 3.須第三人之權利受損害。 4.須其損害係公務員違背職務所致。 惟前述民法所定公務員對第三人之民事上責任,與憲法第二十四條規定:「凡公務員違法侵害人民之自由或權利者,除依法律受懲戒外,應負刑事及民事責任,被害人民就其所受損害,並得依法律向國家請求賠償」相較,實甚嚴格。 壹、公務人員應負的法律責任(六) 三、行政責任 行政責任是指公務人員違反行政法規所訂義務;如公務員服務法、公務人員懲戒法、公務人員考績法等,由行政機關或司法機關依法予以處罰謂之;其可分為懲戒處分與考績處分兩種;懲戒處分包括撤職、休職、降級、減俸、記過、申誡等;考績處分則為平時考核與專案考績兩種,依犯行及等級給予不同與適度之處分。故公務人員行為如違背行政規定所訂事項,情節雖未觸犯刑法條款,但仍應負行政懲處責任,即使已受刑事責任,仍可依相關法規追究其行政責任,兩者並行不悖。 壹、公務人員應負的法律責任(七) (一)懲處責任 一般行政機關對於所屬公務員基於行政監督權作用所為之處分。 以公務人員考績法為主要法律依據。 凡情節重大案件須依法移付懲戒;情節較為輕微者,則由機關長官自行懲處。 壹、公務人員應負的法律責任(八) (二)懲戒責任 公務員懲戒法第一條規定,公務員非依法不受懲戒,但法律另有規定者,從其規定。 公務員懲戒法第二條規定,公務員有左列各款情事之一者,應受懲戒:一、違法。二、廢弛職務或其他失職行為。 懲戒處分依公務員懲戒法之規定,包括:撤職、休職、降級、減俸、記過及申誡等六種。 貳、人權與兩公約(一) 什麼是兩公約? 「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 「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 簡稱 ─兩公約 貳、人權與兩公約(二) 兩公約由來 係聯合國為落實1948年之「世界人權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在1966年12月16日經由大會第2200號決議通過。 此兩公約與「世界人權宣言」共同被稱為「國際人權憲章」(International Bill of Human Rights),乃國際社會最重要之人權法典。 貳、人權與兩公約(三) 兩公約生效期 「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已於1976年3月23日生效,迄今共有164個締約國; 「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 則在1976年1月3日生效,迄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