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原住民的都市迁移与适应---写在强制拆除高砂国之後.doc

台湾原住民的都市迁移与适应---写在强制拆除高砂国之後.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台湾原住民的都市迁移与适应---写在强制拆除高砂国之後.doc

台灣原住民族的都市遷移與適應---寫在強制拆除 「高砂國」之後 莊啟文* 本篇論文研究者藉由從事「都市原住民價值觀」研究之經驗,試圖與台灣社會學界之「遷移理論」對話,以重新檢視台灣原住民族的都市遷移與適應,論文中所使用之案例為:「2004年間受到『有心人士』鼓動而形成的『超級大違建』---『高砂國』。是年六月十五日凌晨,高砂國在地方政府的優勢警力下強制拆除,迄今已成荒煙漫草」。研究者企圖從歷史社會學角度與傅科的反記憶概念,來突顯「高砂國」是個「非原住民精英」集體提出的草根性創意。研究者認為這個創意,不僅是對原住民族,它對所有身處台灣社會底層的群體而言,都會是個重要的「社區總體營造」案例---雖然「目前」它還不合法。 關鍵字:高砂國、價值觀、遷移、反記憶 台灣原住民族的都市遷移與適應---寫在強制拆除 「高砂國」之後 莊啟文 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 一、前言 「高砂國」1的出現,牽涉到一個反歷史記憶2(Geneva Gay,1995:171)的概念,對於漢族所建立的開台歷史而言,漢族政權的確成功的促成此一地區的繁榮進步,然而對於原住民族歷史而言,它帶來的是土地、資源、文化的喪失。換言之,這是一部侵略史。從「高砂國」這個符號及其後高砂國民的相關論述,正表現反歷史對正典歷史的抗議。研究者不願在此陷入二元對立的歷史論戰之中,但願為都市原住民爭取都市保留地再多進一言。多年來除了北、高兩市之外許多地方政府,或者缺乏經費未能在扶助都市原住民就業、住屋上有積極作為,其原住民措施反而是企圖將原住民族侷限於部落生活,不過原住民族的自由遷移意志,卻是表現在「高砂國」的出現---出現在城鄉邊緣地帶一塊具有「公共性」3的台糖土地上。 這裡研究者其實願意這麼說:「因為和都市原住民的淵源,使研究者願意呼籲政府應透過修法使「高砂國」具有合法性,以利都市原住民遷移後的生活適應,而這正是目前行政院版原住民族自治法所忽略的。」這個「淵源」始於研究者的學習:「1998年冬台灣區國語文競賽,那時首度有原住民族語演講,當天國小組僅有五位參賽,由於語文教育政策的長久偏廢,小選手只是硬著頭背乾稿,聽得評審們眉頭深鎖。一直到國中組一位選手的流利演出,才讓評審為之動容,在綜合講評時,一位評審流著淚說起原住民族的傳統、文化與他們受的教育。做為一個教育研究者,那天才體會到身為他者(others)的滋味,這是研究者的一次文化震撼(shock)。在這之後研究者才自覺到教育工作必須戴著人類學與多元文化眼鏡看待更廣泛的教育情境與脈絡,也才能理解到孫大川在《久久酒一次》當中的書寫心情,而在研究者從此刻意尋求反記憶文獻後,也發現「吳鳳事件」的多元文本。」 二、變臉中的都市原住民 對原住民而言,「吳鳳事件」造成許多傷害,特別是在都市原住民學生,首先孩子在學校受到漢人同學質疑,而這個誤解與污名更隨著孩子長大走入社會,繼續建構漢人對原住民的想法,「吳鳳事件」的平反訴求,引發其後的一連串原民運動,隨著台灣政治經濟發展迄今的「吳鳳事件」大致僅於漢人茶餘飯後的笑話,雖然吳鳳的相關紀念命名也都還在,但至少在研究者與漢人朋友的聚會中,情況已經轉變,雖總是有「不明究裡的人」提出,也會「有人發出異議的提醒」---那個故事是假的,雖然研究者總覺得真假之間仍是有些弔詭。隨著國內政治經濟局勢的發展,當時的原運人物也曾登上政治舞台,參與政府的原民事務。整體而言,似乎原住民的經濟、教育、社會、地位都在提升,更多原住民都有了安身立命之所,尤其是原住民知識份子,他們或留在部落成立文化工作室保存、延續、創新他們目前所理解的部落文化傳統,也有一群部落精英致力在他們令人欽羨的政府公職,或較高職業如醫生、護士、教師、警察、公務員之上,還有更多原住民遷移到都市成為都市原住民,而一些適應良好的都市原住民精英漸漸在都市落有戶籍,成為類似Karl Mannheim(1936)的free-floating知識份子。 原住民精英在都市與原鄉游移,在漢人面前他們和一般原住民不一樣,他們幾乎是「漢人眼中的原住民」楷模,工作努力,事不拖延,簡直不輸給漢人,值得表揚。在原鄉他們又能和原鄉同胞一般,遇到喝酒場合忘了一切,一樣能喝的酩酊大醉。走筆自此,研究者的書寫角度似乎有點階級的二元分裂了,只是研究者這裡要聲明的是:這個分裂來自研究者對自己碩士論文的批判與反思,為什麼?從社會階層觀點而言,過去的原住民教育研究忽略了今原住民族階層分布的事實,原住民族的階層事實上存在著兩群,一群是隨著政府原住民政策順利向上流動的菁英階層---此一階層之下或者能再分成三亞群:致力傳統文化價值復興的,傾向追求現代價值的,以及在兩邊游移自得的。然而在這個階層之外,台灣原住民族還存在著另一群與「文化變項」較無相關---雖然他們也是原住民文化群體中的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