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宜兰二日游.ppt
宜蘭二日遊 宜蘭特色 宜蘭三面環山,一面向海,環境封閉。從台灣的歷史和地理因素來看,宜蘭的發展的確有它獨特的一面。不同的原住民族群,包括今天居住在山區的泰雅族,已經消失融合的平埔族,早就居住在這塊土地上,他們所留下的珍貴文化足跡與資產,成為宜蘭特色的一部份。後來大批的漢人從閩南或台灣西部遷徒過來,逐漸成為蘭陽平原這座舞台上的主角。 地質與地形 宜蘭平原在台灣之東北部,地處雪山山脈與中央山脈的北端之間,由蘭陽溪為主的幾條河流沖積而成,背倚峰巒,東臨海洋,平原坦蕩,面積約330平方公里,佔全縣面積的15%,東邊為海岸線,南北兩邊為山脈,平地隆起,界限分明,是台灣最完整的地理區之一。 宜蘭平原是因「沖繩海槽」的張裂作用,而成凹陷的盆地,之後再由蘭陽溪等發源於雪山與中央兩大山脈的溪川,挾帶著大量的泥沙,長期堆積在盆地中所形成。平原上的河川由山地下注,在山麓邊緣構成大小不等的沖積扇。 蘭陽溪是台灣主要河川之一,也是平原上第一長河,沖積最盛,橫貫在宜蘭市與羅東鎮之間,為宜蘭平原形成的主體。本區河流所經之上游區,因為山地幅員廣闊,且山麓至海口之水道短促,曲折少,故每逢大雨,山地之粘板岩容易膨脹而崩裂,夾雜大量土砂,極為混濁,所帶之粗砂石礫,逐漸沉積淤積,致河床日高,部分河段甚至高出地面4至5公尺10。 宜蘭平原是一個等邊三角形的平原,三星、頭城、蘇澳三個鄉鎮公所的所在地為三個頂點,每邊各長約30公里。境內並以蘭陽溪下游的地區為中心,包括宜蘭、壯圍、羅東、五結等鄉鎮的全部,與頭城、礁溪、員山、三星、冬山、蘇澳等鄉鎮的一部份。宜蘭和羅東兩地以東地勢低窪,幾乎全低於5公尺。平原中最低部份在東北方的淇武蘭川中下游,也就是在大竹圍、淇武蘭、三抱竹和車路頭四個點所圍成的地區,海拔均在2.5公尺以下,故在平常的雨季或颱風過境時,此區多積水,汪洋一片。11 宜蘭平原圖 氣候 宜蘭地區,位台灣東北部,三面環山,一面靠海,氣候上因受到地形與位置的影響,故表現出與其他地方不同的氣候型態。本文擬採用中央氣象局宜蘭測候站自西元1936至2000年的紀錄資料,並藉柯本氣候分類、濕潤指數、雨量指數、降雨有效指數、溫度有效指數及不舒服指數來討論宜蘭市的氣候特色。 中央氣象局宜蘭測候站籌備處創設於昭和10年(1935),次年測候站正式成立,該站位於北緯24度46分,東經121度45分,海拔7.4公尺(今宜蘭市力行街3號),該地位於宜蘭沖積平原上,無地形障礙,且面迎東北季風,是一個相當具有代表性的地點。昭和15年(1940)成立宜蘭飛行出張所,以便做航空氣象之觀測。因宜蘭縣農產富饒,故宜蘭測候站亦做農業氣象之觀測,供作農業改良的參考。又宜蘭正位於台灣東部縱貫地震帶上,南鄰斷層地震帶,故宜蘭測候站兼作地震之觀測。 宜蘭市市街之發展與變遷 本市之開發,主要是在嘉慶15年(1810)清廷將噶瑪蘭收入版圖、並於嘉慶17年(1812)設噶瑪蘭廳署於五圍(宜蘭市舊稱)後才逐漸發展起來,這可由陳淑均所著《噶瑪蘭廳志》一書中所言,在設廳之前,五圍地區僅有「民居兩列,皆東西向,餘皆新墾田」可窺見一二。設廳後,五圍成為蘭地重心,居民漸增、工商發達,使得建築日增,但此時之建築主要分布於城區之中北部。原因有二: 其一與蘭陽平原之墾拓路線有關,亦即漢人於蘭地進行大規模之開墾是由北向南,由嘉慶元年(1796)之入墾頭圍(今頭城)開始,並以此為據點南進二圍(今二城)、湯圍(今礁溪)、四圍(今四城)、至嘉慶7年(1802)入墾五圍(今宜蘭市),因此五圍之發展亦是由北向南逐漸展開。這樣的墾拓路線,造就了頭圍成為當時之區域中心,五圍居民因經濟活動與位居北側之頭圍往來密切,使得五圍之發展北向重於南進。 原因二為交通運輸之影響。在日人接收統治宜蘭之前,水路為此時之主要貨物運輸方式,水路運輸便利本為五圍成為廳治所在原因之一,因此可見水路運輸在當時之重要性。主要水路為經多次改道之西勢大溪(今宜蘭河),在清代之西勢大溪可北通烏石港及西港(今竹安河口)、東出東港(今壯圍)、西進大湖底(今員山大湖),因此在貨物運輸上極為便利。在五圍北側近西勢大溪處設有渡頭三處,作為城內貨物進出之所。其中之一為官渡──下渡頭,即今慈安里下渡頭大橋橋基處,在《噶瑪蘭廳志》一書中描述其為「廳治北三里,為蘇澳、大堀透頭圍大路,上通船仔頭,下達大堀。」但因距城內較遠,故進出貨物少,是為次要渡頭。書中提及之「船仔頭」位於北門口外、即現在力行國小北側,可北通新店仔、接陸路通往頭圍。因其距北門口近,因此為一重要渡頭,亦為官渡之一。 另一渡頭為可直達西門之「閹空頭」(涵管口),是最重要之渡頭。載滿貨物之偎邊仔船(桅杆帆船)穿過「閹空頭」,順著河道行至西關廟前之碼頭上岸,並由西門進入城內,使得西門文昌街為當時行郊所在、最是繁榮之處,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