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全球环境与碳循环-南一书局.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节全球环境与碳循环-南一书局.ppt

第八章 全球暖化 第一節 全球環境與碳循環 第二節 全球暖化的途徑與影響 第三節 抑制全球暖化的對策 第一節 全球環境與碳循環 一、環境系統的運作 二、碳循環 三、人類活動改變碳循環 環境系統的運作 環境系統:自然環境是由岩石圈、土壤圈、水圈、氣圈及生物圈等所構成,並與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所構成之生態系,合稱環境系統。 能量循環 動態平衡 人類體系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環境系統提供了無數資源,也潛藏諸多危機;給予人類生存發展的機會,也帶來諸多限制。 能量循環 初級生產:生態系中的能量循環,始於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此過程稱之。 淨初級生產:生產過程中,扣除植物本身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剩餘部分稱之 。 動態平衡 動態平衡:當生態系統的演替到達頂級狀態,其輸出、輸入的物質與能量,在不斷的運作與變化之下,仍得以保持平衡。 生態的環境變遷:人類的活動嚴重超越環境的限制與負荷。 例如:土壤侵蝕、沙漠化、環境汙染、全球暖化等現象,使物種減少,甚至滅絕。 碳循環 地表能量來源:太陽以短波輻射穿越大氣層到達地表,地表吸收後,以長波輻射返回大氣,這是空氣溫度最重要的熱力來源。 溫室氣體:水氣、二氧化碳、臭氧、一氧化氮、甲烷、氧氣。 碳循環 溫室效應:溫室氣體,具有選擇吸收的特性,對太陽短波輻射的吸收率極低,卻能吸收地表的長波輻射,使能量得以截留,讓地表能保持適當溫度(15℃),以供生物存活。 碳:對於地表溫度的穩定性與變化影響最大。 碳庫:碳以固定形式貯存於海洋、大氣、植物、土壤或岩石之中。 全球碳循環統計圖 脆弱的碳庫 人類活動改變碳循環 原本地球上碳的收支平衡的狀態被人類活動破壞,造成碳循環失衡,使地表溫度急遽上升。 根據2007年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報告明確指出,今日地球的暖化現象完全是由人類活動所造成。 第二節 全球暖化的途徑與影響 一、全球暖化的途徑 二、環境變遷 三、臺灣生態環境的變化 巴西發展農牧業,砍伐森林改植咖啡 溫室氣體為保護地表萬物生存之所需,但工業革命以後,工業活動的進行、運輸事業的發展、森林大量砍伐,轉為農、牧業發展 。 全球暖化發生過程示意圖 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氮等溫室氣體,導致地表溫度上升,並使長波輻射散逸大氣的過程受阻,造成全球暖化現象。 全球地表平均溫度的變化 以1860年為基準,地表平均溫度在短短 140 年間上升了0.8℃。上升幅度以近10年來最為顯著,1998年更創下百年來之最高氣溫。 世界溫室氣體排放流程示意圖 不同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 溫室氣體在大氣中必須靠長時期的大自然作用方能逐漸消失,其生命期很長,又無法回收,因此預估所產生的增溫效應將持續數個世紀之久。 環境變遷 (一)冰河後退,海平面上升 (二)旱澇兩極化,災害頻繁 (三)物種減少或消失 (四)大氣環流與洋流系統變異 (五)糧食減產 (六)疾病肆虐 全球暖化對各區的不同影響 貧窮的第三世界國家:資源與專業不足,嚴重缺乏應變能力,造成非洲糧荒、水資源缺乏、沙漠化與傳染病擴散等問題。 島嶼國家、兩極地帶、亞洲、中南美洲。 溫帶地區:正面效益 1.由阿拉斯加經北極海通往大西洋的「西北航道」,可於夏季通航至少一個月。 2.糧食在短期內可能增產,減少因低溫造成的死亡率。 北極海西北航道示意圖 北極海冰的變化 根據衛星觀測,1993~2003年間,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3.1±0.7mm。北極海冰自1978年以後,每10年夏季縮減 7%,冬季縮減 3%的面積。 北極冰層融解,使北極熊無處可去 全球冰河的範圍縮小,永凍層的溫度為之上升。影響所及,寒帶動物(如北極熊)的棲地大幅縮減;群島國家(如吐瓦魯)海岸地帶被淹沒,土地流失,漁業、觀光因之衰退。 太平洋地區發生聖嬰現象、反聖嬰現象時的水溫變化 臺灣生態環境的變化 (一)熱島效應更加明顯 (二)旱澇兩極化 (三)生物多樣性的衝擊 (四)物種不再南移、疾病向北擴散 (五)海平面上升,陸地侵蝕後退 百年來臺灣地區的氣溫變化 臺灣氣溫變化趨勢與世界平均溫度變化之比較(1900~2000) 臺北年降水量距平變化圖 (1987-2006) 第三節 抑制全球暖化的對策 一、環境教育 二、環境監測 三、國際抑制方案 四、臺灣抑制方案 澳洲綠色和平組織的宣導海報 聯合國自1972年起,陸續召開人類環境教育會議,希望推動環境倫理,建立環保所需的知識、價值觀、態度、信念和技能,以便做出對環境有益的正確行為。 環境監測 美國海洋大氣機構(NOAA)及美國航太總署(NASA)等單位將不同來源、不同等級的地面基本資料,建立龐大的資料庫,以高解析度及模擬三度空間3D的方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