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服务着作权相关案例研究-北京大学教务部.doc

网络信息服务着作权相关案例研究-北京大学教务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网络信息服务着作权相关案例研究-北京大学教务部.doc

北京大学校长基金论文集(2003) 网络出版中的著作权相关问题研究 网络信息服务著作权相关案例研究 Research on some cases of the on-line copyright 新闻与传播学院 四年级 陶丽娜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school Grade 4 leena tao 摘 要 通过Netcom案、陈兴良诉中国数字图书馆案、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诉网易案,比较对照WCT、WPPT和我国新著作权法及相关规定,集中探讨三个问题:暂时复制是否归入复制权中,网络环境下如何界定传统图书馆的合理使用问题,以及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如何发挥其作用。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Religious Technology Center v. Netcom on-line communication Service Inc., Xingliang Chen v. Chinese digital library, and Chinese music copyright organization v. Netease, comparing WCT and WPPT with Chinese 2001 copyright act and other relative rules, the paper is concentrated on temporary copy, the uncharged usage of libraries on internet,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copyright collective managing organizations. 今天的网络已经可以传播各种作品,无论是文字还是声音,无论是静态图形还是动态画面,只要将其相关信息数字化,即可通过网络传播,可以说现有作品被“一网打尽”在技术上几乎已经没有障碍了。但接踵而至的诸多著作权纠纷则明确反映出,现阶段由著作权制度形成的“法网”与由网络技术形成的“通讯网”之间还存在着很多不协调。本文拟从著作权法“利益平衡” 的理念出发,通过三个典型的著作权诉讼案例,探讨现阶段网络信息服务著作权方面的三个重点问题:临时复制是否要归入复制权中;图书馆在传统环境下享有的合理使用权利能否直接延伸到网络环境下;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在网络环境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网络环境下完善著作权制度的必要性 现代著作权法的理念是作者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的双重保护,平衡二者的利益关系是著作权立法的基本宗旨和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著作权法以权利专有的形式确认了作者对作品所享有的权利,同时为了使公众能接触和利用作品而以著作权限制制度对这种专有权予以合理约束,从而实现了作者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的大致平衡。然而,这种平衡从一开始便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 Internet无限的复制性、全球的传播性和变幻莫测的交互性给著作权保护带来了空前的震撼。著作权作为一种私权在网络环境下的任何不当使用,都会带来巨大的负面效果,人们或是惟恐引起著作权侵权而使上网举步维艰,导致阻碍网络传播的发展;或是由于网络技术的特点无法制止信息共享,从而引发网络侵权大量发生,使社会陷入无尽的著作权诉讼之中。 网络技术的开发和实施,从技术的角度对法律提出了一系列需要重新考虑的课题。庞大的Internet可以包容、连通世界上的每个国家,网络上无国界,信息在瞬间就传遍了世界各地,人们的时间和地域概念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其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传播程序,降低了传播成本,便于浏览、复制、下载等,从而极大地冲击了著作权的地域性、时间性、专有性、可复制性的传统含义。著作权这一依国内法产生的私权,其传统法律特征也在发生变化,网络环境下著作权法的三大要素——主体、客体和权利范围都出现了不少新问题,如网络服务提供者(简称ISP)的主体认定、网站内容的作品性质、对数据库的保护、网络著作权侵权、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合理使用问题等等,总的看来,著作权保护范围扩大,权利内容增多,合理使用的范围也需要重新界定。 国际上对网络传播权的讨论始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召集一百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经过七、八年的研究探讨,最终在1996年制定了两个新条约——《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著作权条约》(简称WCT)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简称WPPT),确立了作者、表演者、录音制作者的“向公众传播的权利”,把作者的权利有效地覆盖到了网络空间。2001年10月27日,我国著作权法进行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