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武汉大学文学院.ppt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文学批评史-武汉大学文学院.ppt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主讲:李建中教授 课 程 宗 旨 在中国文化的思想背景和精神源流中,系统了解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历史,熟练掌握中国文论的术语、范畴和命题,准确阐释中国文论的经典著作,全面理解中国文论的理论意义和当代价值。 指 定 教 材 李建中主编 《中国文学批评史》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参 考 书 目 郭绍虞、王文生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共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共七卷),上海古籍出版社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陈延杰:《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郭绍虞:《沧浪诗话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徐调孚等:《惠风词话·人间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 李建中:《古代文论的诗性空间》,湖北人民出版社 李建中:《中国文化与文论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讲 义 导 航 0 导论 1 先秦文学批评 2 两汉文学批评 3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4 唐宋金元文学批评 5 明清文学批评 6 近代文学批评 SEMINAR论题 言尽意与言不尽意——以庄子为中心 发乎情要不要止乎礼义——质疑《诗大序》 文章:经国大业与雕虫小技——从曹氏兄弟说起 心声心画总失真吗?——关于元好问的一首论诗诗 导 论 文化背景    思维方式      理论形态 文化背景 “文化”与“文学”的广义和狭义之别 广义之“文学”与狭义之“文化” 文学与文化的血肉联系。 说 “ 文 ” 《庄子》:“越人断发文身。” 《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 屈原《桔颂》:“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说 “ 文 化 ” 《周易·贲卦·彖传》: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说 “ 文 学 ” “文学”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先进》,孔门四科,“文学”为其一。 杨伯峻《论语译注》:“文学——指古代文献,即孔子所传的《诗》、《书》、《易》等。” 中国古代文化 以儒家为正统, 以道家以及后来传入中国的佛教为补充, 儒道释或三水分流或三川汇一,共同构成中国文论的思想文化背景。 “儒” 儒家文化 人格主义 功利主义 经学中心主义 道家文化 虚静其心 法天贵真 言外之意 “佛” 佛教文化 真实观 灵感观 境界观 思维方式 以己度物的类比式思维 物我同一的整体性思维 直寻妙悟的直觉式思维 思维方式的中西差异 类比思维 象者,像也 以己度物与取物喻人 生命化与人格化 整体思维 天地与我同一 一言以蔽之 弥纶群言 直觉思维 应感说 直寻说 妙悟说 理论形态   1.批评文体的文学化   2.话语方式的诗意性   3.文论范畴的经验归纳性质 批评文体的文学化 先秦文论:寄生与随意 两汉文论:叙事与序传 魏晋南北朝文论:骈俪与隐喻 唐宋金元文论:抒情与意象 明清文论:总龟与玉屑 话语方式的诗意性 比兴的方式 骈偶的方式 清虚含蕴与奇崛神怪的语言风格 “范畴” “范畴”一词语出《尚书·洪范》:    “天乃锡禹洪范九畴。” 其本义是将同类的事物归纳起来而作为典范,所谓归“畴”(类)为“范”。 文论范畴的经验归纳性质 中国文论范畴多取自于人自身以及日常生活经验,比如风骨、体性、神采、韵味等。所归之“畴”与自然人事相关,具有经验性和形象性;归后之“范”则是归纳、抽象的结果,具有典范性和概括性。 以“风骨”为例 思 考 题 1、理解文、儒、道、佛、禅等概念的基本含义。 2、儒道释文化对文论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3、中国文论的思维方式有哪些特征? 4、从“理论形态”的层面谈谈中国文论的诗性特征。 * 李 建 中 教 授 文学院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教学与研究 中国文学批评史 文 王 演 《周 易》 “儒”的字源学考察: 需 “儒”的关键词释义: 血缘/仁义/礼乐/诗教 儒家创始人 ——孔子 儒与孔子 “道” “道”的本义与引申义。 道家创始人 ——老子 道家与道教 “佛”的本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佛教入华  中西方虽有着共同的“诗性智慧”之源,但自“轴心时代”(即公元前8-3世纪)起,却走上不同的道路: 西方文论从柏拉图和亚理斯多德开始,其思维方式愈来愈逻辑化、哲学化; 中国文论受先秦原始儒、道的影响,其思维方式既有着形而上的思辨的特征,同时也保持了诗性的特征。

文档评论(0)

275243314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