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文物及文物鉴定学历史范例.ppt

  1.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物鉴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文物鉴定的基本原理 文物鉴定的主要内容 文物鉴定的基本方法 文物鉴定的任务和目的 声音5-2-1 文物鉴定的基本原理: 产生于特定历史环境下的文物,在物换星移的漫长岁月中,出现了种种变化, 乃至被掩盖了原始的真面目,致使后人难以认识其年代与价值。尤其是历史上的某些人出于各种目的,采取各种手段制作了大量仿制品或伪品,因而传世的“文物”,往往真真假假,鱼龙混杂。鉴于以上情况,文物研究的首要任务就是鉴定。 任何文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所以文物不能离开时间形式而存在,不能被再生产。超时间、超空间地再制作一件与某件文物完全相同的物品,是完全不可能的。从理论上讲,任何文物的真伪都是可以鉴别的。 文物产生的“一次性”,决定了文物的“不可复制性”。现今常说的“复制”,只是摹制或仿制,是作用于人的感官,使之觉得相似而产生错觉。任何文物的“复制品”,无论其制作得如何相似,本质上都不是文物。 声音5-2-2 文物鉴定的主要内容: 辨别文物的真伪。文物尤其是传世文物,往往夹杂着伪品,而从事文物研究,首先要将混入文物中的伪品辨别出来。否则,进一步的研究便无从谈起。 判断文物的年代。许多文物本身并无纪年的文字或标志,而不明年代的文物,必然降低其研究价值。惟有确定了文物的年代,方可将其置于当时的时空环境中进行研究,从而认识其自身的价值。 评定文物的价值。文物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存,没有任何价值的遗存,便不成其为文物。但涉及到某一件具体的文物,就有价值高低的问题。所以,文物鉴定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将某件文物置于一定的历史环境之中进行分析,以确定其价值高低,或价值的主要表现。 声音5-2-3 文物鉴定的基本方法: 文物鉴定是一项分析、辨识文物真伪、年代、质地、用途和价值的研究工作,其具体手段很多,但总体上说,其基本方法主要有分类、比较、辨识、综合考察和科学测定数项。 分类是鉴定的第一步,即将混合相间的各种文物分为不同类群,找出文物之间的异与同,达到初步认识和掌握的目的,然后方能在此基础上采用不同的具体手段对文物作进一步的鉴定研究。 比较和辨识,须选取已知其真伪和年代的同类文物的标准器,与某件待鉴定的文物作对比,以确定二者之间的异与同;然后就二者在形制、质地、花纹、工艺等方面的异同进行深入、仔细的辨识,并就二者的矛盾与联系作系统的分析研究;最后对某件文物的真伪、年代、价值等作出判断。 综合考察是通过对文物本身的调查,文献记载的考证,以及参考鉴定同类文物的一般规律,对鉴定对象进行综合性的考察、分析和判断,以达到鉴定文物的目的。这一方法对形体大,内容多,涉及面广的文物史迹尤为适用。 以各种现代自然科学的测定手段对文物进行鉴定,近年来也在文物界越来越多地被采用。尽管限于文物的特性以及出于文物保护的考虑,目前采用传统的分类、比较、辨识、综合考察的方法作鉴定的情况仍较普遍,但随着科学测定手段的不断完善,这一方法将会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声音5-2-4 文物鉴定的任务和目的: 文物鉴定的基本任务是揭示文物的内涵及其价值,使文物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因而其目的并不止于文物本身,而是通过文物从一个侧面去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演变,并为相关的学术研究提供实物资料。 文物的收藏与保护,必须根据其年代、价值等区分不同的等级,所以文物鉴定是文物定级的主要依据。文物管理和保护的措施也是根据文物的等级而确定的,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必须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馆藏的一级文物须有专库或专柜保管等。 可移动文物能否出口或出境,国家不仅有明确规定,而且制定了鉴定标准。因此,文物鉴定也是判定其可否出口或出境的依据。这是保护中国文物不外流的重要一环。 声音5-2-5 文物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文物鉴定学的发展历程 文物鉴定学的发展历程 春秋至隋唐的文物鉴定 两宋时期的文物鉴定 明代的文物鉴定 清代的文物鉴定 民国时期的文物鉴定 声音5-3-1 春秋至隋唐的文物鉴定: 中国的文物鉴定可追溯到春秋时期,《韩非子·说林下》记载:“齐伐鲁,索谗鼎,鲁以其雁往。齐人曰:雁也。鲁人曰:真也。”雁品即赝品、伪品。又据《国语·鲁语下》记载,孔子曾辨识出古代肃慎族的“楛矢石砮”。 秦汉时期,文物鉴定的事例也时有记载,如《吕氏春秋》多次对古铜器上的纹饰作出解释,《先识》称:“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适威》称:“周鼎有窃曲,状甚长,上下皆曲”。《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时,“(李)少君见上,上有故铜器,问少君,少君曰:‘此器齐桓公十年陈于柏寝。’已而案其刻,果齐桓公器。” 晋代以后,文物鉴定有所发展,《晋书·束皙传》记载:“晳在著作,得观竹书,随疑分释,皆有义证。……时有人于嵩高山下得竹简一枚,上两行科斗书,传以相示,莫有知者。司空张华以问晳,晳

文档评论(0)

1112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