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援史证《易》.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夫援史证《易》.doc

史事宗易學研究方法析論 黃忠天( 摘要 夫援史證《易》本為易家釋《易》普遍之現象,然自趙宋三李一楊(李光、李杞、李中正、楊萬里)開宗奠基後,歷宋元明三朝而踵繼者眾,至有清一朝,更以超邁往古之姿,創猗歟盛哉之勢,將史事易學推至極盛。由於此派易學著作甚多,易家援引史事形貌多樣,不僅豐富史事易學之內容,亦充實義理易學之內涵,並建構出此派易學獨特之體系,值得吾人深入研究。國內外曾從事相關研究者雖不乏其人,惟此派易學研究方法仍有討論之空間,願將個人研究之拙見,提供未來研究者之參考,冀收後出轉精之效。其內容包括史事易學之定義、史事易家之典型、史事易學發展史略、援史證《易》研究之重點(如援史動機、援史類型、援史與卦爻比附之切當性、援史之史觀、以說理為本以援史為末),以及史事易學研究之發展性等等,希望透過文獻資料之蒐集與分析,進而從易學與易學史之角度推論,俾有助於史事宗易學研究方法之建立,與史事易學研究深度廣度之推擴。 關鍵詞:史事易 史事宗 易學 易學史 易經 一、前言 史事易者,蓋援引史事以參證易學之謂也。史事易成為易學一宗,始於乾隆年間四庫館臣對歷代易學流派之歸類。《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易類序》云:「《易》之為書,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左傳》所記諸占,蓋猶太卜之遺法。漢儒言象數,去古未遠也。一變而為京、焦,入於禨祥;再變而為陳、邵,務窮造化,《易》遂不切於民用。王弼盡黜象數,說以老莊,一變而胡瑗、程子,始闡明儒理;再變而李光、楊萬里,又參證史事,《易》遂日啟其論端,此兩派六宗,已互相攻駁」 (卷一?葉二~葉三) 。文中已然將易學分為兩派六宗,此種分類雖未必能盡括所有易學面貌類別,然其將古今易學主要宗派勾勒而出,大扺為易學界所認同。 夫援史證《易》本為易家釋《易》普遍之現象,然自趙宋三李一楊(李光、李杞、李中正、楊萬里)開宗奠基後,歷宋元明三朝而代不乏人,至有清一朝,更以超邁往古之姿,創猗歟盛哉之勢,將史事易學推至極盛。由於此派易學著作甚多,易家援引史事形貌多樣,不僅豐富史事易學之內容,亦充實《周易》義理一派之易學內涵,並建構出此派易學獨特之體系,值得吾人深入研究。  過去國內外主要從事相關研究並有專著者,其中包括黃忠天《楊萬里易學研究》與《宋代史事易學研究》二書、林麗雯《李光史事易研究》、徐正桂《李光易學研究》、陳韋銓《金士升易學研究》等等,亦有涉及此一議題,並撰有專文者,如戴君仁〈二楊氏的易學〉、朱伯崑〈楊萬里《易傳》胡楚生〈引史證義取鑑-楊萬里《誠齋易傳》黃忠天〈伊川易傳對宋代史事派易學之影響〉、〈彭作邦周易史證述要〉,林忠軍〈論以史治易〉、曾華東〈以史證易與史事宗〉等等,惟此派易學在研究方法上仍有討論之空間,願借本文綜括前人研究之卓識,及個人一愚之見,就教方教,並提供未來研究史事易學者之參考,冀收後出轉精之效。希望透過文獻資料之蒐集與分析,進而從易學與易學史之角度推論,俾有助於史事宗易學研究方法之建立,與史事易學研究深度廣度之推擴。 二、史事易學之定義與史事易家之典型 論及易學與史學之關係,主要可分為三種類型。其一為「以史證易」,此即《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舉宋.李光、楊萬里,及其後歷代援引史事以參證《易經》,發揮易用一派之易家,如李杞、葉山等等。其二為「以易論史」,即以易學思維方式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並影響其治史之觀念與走向者,如司馬遷、班固、王夫之諸人。其三為「以易為史」,又可分為兩種,其一視《易》為上古史,而以上古史來詮釋卦爻辭者,如干寶、胡樸安諸人。其一不以詮釋易理為目的,而著重於上古史料學之研究,如郭沬若或顧頡剛等《古史辨》一派之學者。倘若從事易學與史學關係之研究,則上述三種類型自然均可包涵其中,然若以「史事宗」一辭,做為研究之對象,則自有其易學史上嚴格之範疇,如此亦符合《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收錄歷代史事宗各易家之面貌。 然而探究史事宗易學,或選取典型之史事易家,以做為專家學研究之對象,其標準宜如何定之?確為研究上之第一課題。蓋援史證《易》之法,本為易家釋《易》普遍之現象,非自李光、楊萬里始有之。如宋.胡瑗《周易口義》其中援引經史諸家以說《易》者,計有二百零一則之多,其中史事又佔八十二則,而程頤《易傳》引經史以證《易》者,亦百有餘處,其中引史者,亦在八、九十則以上,斯二人者可謂之典型之史事易家乎?若胡、程二人不當列為典型之史事易家,則究應以何人?以何條件?做為典型史事易家之判準。個人認為事物之分門別類,往往為因應研究或管理上之需要,其類族辨物之間,有時誠難以截然劃分,即以義理、象數兩大易學流派言,思欲從中找尋純以義理、象數解《易》者,戞戞乎其難也!從《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於易學分宗立派之法觀之,似乎亦祇是就歷代易學著作釋《易》主要之基調或特色分類耳,否則單執著於文字表象而欲按圖索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