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后张法预应力体系施工控制技术-杨盛双分析解读.ppt

桥梁后张法预应力体系施工控制技术-杨盛双分析解读.ppt

  1.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1 预张拉 在台座上预制箱梁或支架法、移动模架法现浇箱梁过程中,为避免梁体混凝土收缩开裂,当混凝土强度≥设计强度的60%时,按预张拉设计力及索号对预制(现浇)梁带模进行预张拉(预张拉时,拆除端模、松开侧模,不得对梁体压缩造成阻碍)。 其预张拉工艺流程为: 0(施工准备就绪)→初始应力0.2σcon(测伸长标记始读数L1)→预张拉设计应力σ预[测伸长标记读数L2并校核(实际伸长值△L=L2-L1)、且持荷5分钟后补足张拉力]→卸顶锚固。 注:梁体控制张拉的混凝土工作试件,应在梁体浇注最后一车(盘)混凝土中装取,并与梁体同等条件养护。 * 4.2初张拉 在台座预制箱梁过程中,为了缩短制梁周期,在梁体混凝土强度、弹性模量≥设计80%时,拆除端模、侧模进行初张拉,为梁移到存梁台座创造条件; 在支架法现浇箱梁过程中,为了加快支架的周转频率,在梁体混凝土强度、弹性模量≥设计80%时,拆除端模、松动侧模进行初张拉,为拆移支架创造条件; 在移动模架法现浇箱梁过程中,为了加快模架的周转频率,在梁体混凝土强度、弹模≥设计80%时,拆除端模、松动侧模进行初张拉,为模架过孔创造条件; 其初张拉工艺流程为: 0(施工准备就绪)→初始应力0.2σcon(测伸长标记始读数L1)→初张拉设计应力σ初[测伸长标记读数L2并校核(实际伸长值△L=L2-L1)、且持荷5 min后补足张拉力]→卸顶锚固。 * 4.3终张拉 对于台座法预制箱梁或支架法、移动模架法现浇箱梁的生产过程中,均在梁体混凝土强度、弹模达设计100%且龄期≥10d时,对未进行预(初)张拉的钢索进行一次终张拉;对已进行过预(初)张拉的钢索进行补足应力的终张拉; 在悬臂现浇连续箱梁的施工过程中,当混凝土强度、弹模达到设计规定张拉值时,对设计张拉钢索号按设计控制力进行一次终张拉; * 对一次终张拉的工艺流程为:0(施工准备就绪)→初始应力0.2σcon(测伸长标记始读数L1)→张拉控制应力1.0σcon[测伸长标记读数L2并校核(实际伸长值△L=L2-L1)]→持荷5min补足张拉力(测伸长标记读数L3)→卸顶锚固至千斤顶油表读数为1Mpa[测伸长标记读数L4并校核(回缩值=L4-L3-千斤顶与限位板内钢索弹缩值)]→卸顶。 说明:当设计和规范没有对锚固回缩值提出校核要求时,在张力与伸长双控校核符合要求、并持荷5min补足张拉力后直接卸顶锚固即可,就不必进行回缩值测量和校核。 * 对补足应力的终张拉工艺流程为:0(施工准备就绪)→预(初)张拉时的控制应力σ预(初)(持荷5min、测伸长标记始读数L3)→张拉控制应力1.0σcon[测伸长标记读数L4并校核(实际伸长值△L=L4-L3)]→持荷5min补足张拉力(测伸长标记读数L5)→卸顶锚固至千斤顶油表读数为1Mpa[测伸长标记读数L6并校核(回缩值=L5-L6-千斤顶与限位板内钢索弹缩值)]→卸顶。 说明:同上。当设计和规范没有对锚固回缩值提出校核要求时,在张 力与伸长双控校核符合要求、并持荷5min补足张拉力后直接卸顶锚固即可,就不必进行回缩值测量和校核。 * 注: ①测伸长标记一般以大缸和工具锚夹片为标记,但为了双控效核更准确,更真实,标记宜作在工具锚后的钢绞线上。 ②在张拉控制力时持荷5min后油压表读数会下降,其原因:一是孔壁摩阻作用致使钢索张力传递和伸长变形滞后所致;二是钢绞线固有的松驰特点所致(即应变不变、应力确发生了变化)。因此在钢索刚拉到张拉控制力与持荷5min后补足到张拉控制力,两者张拉力相同但标记的读数是不同的。 * 例1: 某桥梁施工工地,一次终张拉采用工艺流程为:0(施工准备就绪)→初始应力0.1σcon(测伸长标记始读L1)→0.2σcon(测伸长标记读数L2)→张拉控制应力1.0σcon[测伸长标记读数L3并校核,实际伸长值△L=2(L2-L1)+(L3-L2)]→持荷5min补足张拉力(测伸长标记读数L4)→卸顶锚固至千斤顶油表读数为1Mpa[测伸长标记读数L5并校核(回缩值=L5-L4-千斤顶与限位板内钢索弹缩值)]→卸顶。 * 从理论上来讲,该张拉工艺流程非常正确,但在实际双控中出现实际伸长值较理论计算值大30~40%,导致双控不符(停工1~2个月)。经现场调查分析发现①千斤顶低吨位时误差大,②钢绞线制束质量不高(个别为单根入孔),③安装的工作锚、限位板、千斤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