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达标的设问.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导学达标的设问、启导艺术 众所同知,导学达标是目标教学的4个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在这一环节教学中,如果没有教师的设问、启导是难以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的。导学达标过程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而课堂的设问,启导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开启学生心智的阶梯与桥梁。若教师具有良好的课堂设问、启导技巧,不仅能够激发、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逐步学会发现问题和思考的方法,而且也能有效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还能够加强师生双方的情感交流,信息反馈,及时调节教与学的活动。 导学达标一环节教学是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达到一定的目标,是否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授课者随时了解教学的活动情况,找出现在的情况与达到目标之间的差距。因此,教学双方都需要及时得到对方的反馈信息,及时调节教学活动。众所周知:同一首歌曲,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演唱效果,原因在于各人的演唱艺术有高低之分。和唱歌一样,不同的教师使用同一教本,甚至同一教案,教同一班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设问、启导,其效果也有高下之分。因此,深入研究课堂设问、启导的艺术,并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灵活地实施课堂设问、启导的艺术,应该成为我们每个数学教师的研究课题。本文试分别就数学概念、定理、公式、规律教学和数学解题教学,谈一谈在导学达标一环节教学中如何设问、启导,培养学生能力和开发学生智力的点滴体会。 1 概念教学中的设问启导艺术 概念是对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反映,在概念教学中的设问、启导一般应在有关事物分类的情境中进行,这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或者深刻地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澄清不同的概念之间可能产生的混淆。例如:同类项概念的形成是放在多项式为背景中进行的.在同类项概念的教学时,可先在黑板上写出一个多项式其中第一项和第四项用红线标出,然后教师设问:请同学们比较划红线的项,试找出这些项区别于其它项的共同特征。学生:在划红线项中,所含的字母相同,都是 ,b.老师:但是第三项中所含的字母也是、b.学生:划红线的项的次数相同,是三次的。教师:最后一项也是三次项。学生:划红线的项中.相同字母的指数分别相同。这时,对同类项概念的两个本质特征的概括已水到渠成了。这启导过程是根据概念的分类思想,使学生对多项式各项特征观察与认识不断得到分化,逐步把同类项概念的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区别开来。 在平行线概念的教学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平行线和相交直线的各种变式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两条平行直线的概念的本质特征。但是,在上述形成平行线概念的情境中,“在同一平面内”和“不相交”这两个本质特征对学生的刺激强度不一样。时间长了,学生往往会忽视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因此,在引出平行线定义后,应当设问:为什么定义中对平行线要加以“在同一平面内”的限制呢?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空间去找有没有两条直线既不相交,又不同在一个平面的实例,学生一旦自己发现或意识到这种实例,就必然对平行线概念的两个本质特征缺一不可有更深刻的理解。在上四边形和多边形的概念时,可提问学生定义中为什么要有“在同一平面内”和“首尾相接”呢?这两种特征缺少一个可以吗?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动手实验得出这两个本质特征是缺一不可的。 学习抽象的数学概念,初中学生还不能离开概念的生动,具体的实例和形象作为认识的支柱。所以在初中概念教学中的设问、启导要充分利用来源于学生生活的感性经验。例如在正数、负数概念教学中可启导学生通过实例从相反意义的量去归纳总结得出正负数的概念。有时为了防止形成错误的概念,这时的设问、启导应围绕学生理解不深,容易忽视和混淆的概念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使学生生疑。通过析疑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学会对知识的正确运用。例:在学习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函数y=kx(k是不等于零的常数)叫做正比例函数”后,可向学生提出如下设问:(1)在一个函数关系式中,如果当自变量x增大时.函数值y也随之增大这样的函数是正比例函数吗?(2)函数y=(k是常数,k 0)是正比例函数吗?围绕启导学生深入思维,加深和发展所学知识提出设问,激起学生生疑。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深人钻研的习惯。例如:“3.0与3”,按照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即3.0=3, 但是。在学习“有效数字与近似值”后,可启导学生3.0又比3精确,小数的末尾不能随便添上“0”或者去掉“0”,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通过学生的争议,教师的启导,使他们懂得近似值3.0表示一个数精确到十分位,准确值“A”所在范围是2.95≤A﹤3.05之间。而近似值3表示一个数精确到个位,准确值“B”所在范围是2.95≤B﹤3.5之间.所似值3.0所表示为准确值的范围比近似值3所表示准确值的范围小,所以从近似值所表示数的范围来看,3.0比3精确。这样,一种有目的,方向明确的

文档评论(0)

jdy26184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好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