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课件第36讲古代历史上的改革.ppt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课件第36讲古代历史上的改革.ppt

  1.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课件第36讲古代历史上的改革

* * * * * * * * * * * * -*-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史料四 文明太后指出:“立三长,则课有常准,赋有恒分……何为而不可?” ——刘精诚《魏孝文帝传》 论从史出: 1.根据史料一,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背景:拓跋部基本统一了黄河流域,民族矛盾尖锐,吏治腐败。 2.根据史料二、史料三、史料四,指出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内容:实行均田制、租调制、俸禄制、三长制,而“汉化”是其核心内容。 -*-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拓展升华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互为因果。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以及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但从另一方面,孝文帝的改革也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作用。鲜卑族用武力征服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却不得不被汉族较高的文明所征服,并从中吸收汉族文化的精华,促进自身的发展,巩固封建统治。同时,汉族也从中吸收了鲜卑族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中华文明在各民族不断交流、融合中不断发展。 -*-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考点四王安石变法? 史料一 (宋人惊叹)从来所患者外藩,今外藩叛矣;所患者盗贼,今盗贼起矣;所忧者水旱,今水旱作矣;所仰者民力,今民力困矣;所患者财用,今财用乏矣……天下之势,岁危于一岁。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史料二 王荆公知明州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货榖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兴学校,严保伍,邑人便之;故熙宁初为执政,所行之法,皆本于此。 ——(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 -*-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论从史出: 1.根据史料一,概括指出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背景:北宋中期面临积贫、积弱的局面。 2.根据史料二,分析说明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内容:农田水利法、青苗法、改革科举和教育、保甲法等。 -*-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拓展升华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必然性 王安石变法是北宋王朝中期面对危机的一次自救尝试,传统的观点多从客观方面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其实,从王安石变法的主观目的与措施本身来看,这次改革的失败也是必然的。 一方面,王安石变法的主观目的是强化朝廷对所有社会领域的控制力,因而与传统的儒学仁政思想产生了冲突,而王安石本人的性格也在不知不觉中加剧了这一危机,反对派攻击王安石“好执偏见”并非全部是诬陷。 -*-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另一方面,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多项属于“治术”,即针对事物的表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甚至违背客观的经济规律,如青苗法意在“振民乏绝而抑兼并”,但它排斥私人财产的积累,不利于市场的发育与成熟,只是着眼于对现状的维持;市易法本意平抑物价,抑制大商贾,但事实上,当货物滞销时,无论商人大小都不会去高价收购,反而会趁机将滞销商品抛给政府,从转卖中再得一次利,从而减小了风险,而政府因囤积滞销货则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 考向 考向改革事件的要素分析? 【例题】 (2015课标全国Ⅰ,45)材料 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 -*- 考向 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 命题品鉴:本题的命题在立意、设问方面体现了全国卷一贯的风格,反映了全国卷命题技术的稳定、成熟,即不拘泥于考试大纲所列考点,注重考查运用新材料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而且设问紧扣材料。值得注意的是,此题所涉及的材料的阅读难度相对往年明显降低。 -*- 考向 特别提示:虽然在《课程标准》中没有关于“货币”的具体内容,但作为商品经济下重要的经济现象,高考命题多次涉及货币史的内容,包括王莽的币制改革、南北朝时期货币的适用范围、北宋的交子、明代宝钞等,这就提示考生应关注货币史等外延的课程资源。 解题思路:①通读全题览全貌。本题围绕唐代币制改革组织材料。材料回顾了秦朝以来重量钱存在的问题,作为唐代币制改革的背景;列举了唐代币制改革的具体内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