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金属有机配合物LaCu6μOH3Gly6im6ClO46的储氢性能研究.pdfVIP

一种金属有机配合物LaCu6μOH3Gly6im6ClO46的储氢性能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种金属有机配合物LaCu6μOH3Gly6im6ClO46的储氢性能研究.pdf

2005年11月 第六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文集 上海 吕雪川,孙立贤4,张耀,褚海亮,谭志诚,徐奈张涛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航天催化与新材料研究室材料热化学组,辽宁大连116023) 摘 要:本文在水溶液中合成了一种以金属团簇{LaCu6}为中心,以甘氨酸和咪唑为配体的金属一有机配合物 装置对其进行了储氢性能测试,在室温t(299K)和3.2MPa条件下其吸氢量最大达到0.72wt.%。 关键词:金属.有机配合物;储氢:热分析 前言 储氢材料的研究始于六十年代,迄今为止已发展了二元储氢合金,多元金属合金以及新型的活性碳材 料【¨、碳纳米管圈、金属配合物[31等性质各异的储氢材料。 本文合成了以La3+,Cu2+为核心,甘氨酸和咪唑为配体的金属.有机配合物【4】。对于这种类型配合物的研 究多是由于其具有3d-4f电子,导致其具有优越的荧光和磁性【5。7】,但对其储氢性能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 作者认为:由于该金属一有机配合物具有规则的空间结构和N原子的咪唑配体,从而为其用作储氢材料提供 了可能。本文实验表明,具有特殊空间结构的甘氨酸和咪唑为配体的金属一有机配合物具有一定的储氢性 能。 实验 用Bruker公司的Equinox 的差示扫描量热仪做热分析。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的P.C.T实验台评价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吸氢性能。 配合物合成系在水溶液中进行141。将一定浓度高氯酸镧溶液和高氯酸铜溶液按La3+:Cu2+=1:6比例混 合,在60℃下反应5h;然后加入一定量的甘氨酸,反应2h后,用NaOH(1.0 mol/L)调节pH=6;最后 加入一定量的咪唑,60C下反应4h,并于4。C下结晶,1个月后得到晶体产物,进一步过滤、洗涤、干燥 后得到样品。 结果与讨论 红外谱图中3286~3425cm-1,1660cm一,1537cm-1,1431锄~,1371cm~,1087cml,1365cm-1, 1330 并与文献【4】值相一致,表明形成了配合物。 配合物的热分析(DSC)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在低于200。C下具有比较好的热稳定性。 有空间三棱柱结构,L扩位予中心,六个O原子位于六个定点;六个咪唑环分别以3位上的N原子与cu 形成了另一个三棱柱的定点,从而形成了具有规则的三维结构的金属.有机配合物。 下该配合物的最大吸氢量为0.72wt.%(见图2)。从实验结果分析,在室温下该配合物具有一定的吸氢性 能。根据样品的性状分析,物理吸附的可能性较小。由结构分析可知,该配合物具有一定的化学吸附位存 在,因为每个配位咪唑环有一个没有参与配位的N原子,而N原子可以与H原子形成氢键;另外,甘氨酸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资助。 作者简介:吕雪川,女,1977.12,博士研究生; —179. ^*厶叫邑,ak;基-‰ HydrogenContent/(wt.%1 图1配合物[LaCth(p-OH)3(Gly)6iIIl6】(C104)6的结构H1 A view stereo ofthecation withthe curveatroom Fig.1 ofcomplex adsorption Fig.2Hydrogen temperature. atom scheme. numbering 的氨基(一NH2)的N原子和羧基(--COO一)O原子也都可能形成氢键,这些都是理论上的化学吸氢位。 有关氢在该样品中的化学吸附特性正在测试研究中。 结论 和3.2MPa下测定配合物吸氢量

文档评论(0)

开心农场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