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学国学课详案概要
国 学 课 教 案
年级 一、二年级 第(1)周
教学内容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本句三字经
2、知道这几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本句三字经 教学难点 理解三字经的意思 教学方法 讲授 一、导入揭题:
提问:有谁背过“三字经”?
你知道它的意思吗?
二、学文晓理:
原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译文:人出生之初,禀性本来就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提问:你知道是以什么意思吗? 学生解释它的意思
三、熟读背诵
自己读熟 分组检查,指名背诵
会背的还可以接着往下进行背诵
四、总结
(1)朗读今日所学。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好孩子?试着用完整的话说向老师和同学们说说你的打算。
国 学 课 教 案
班级 一、二年级 第(2)周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鹅》 教学目标 了解诗中所写的鹅的特点,产生对鹅的喜爱之情,初步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背诵理解古诗的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诗中所写鹅的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 一、导入:
老师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唐朝一个7岁的小孩,名叫骆宾王。有一天,他在池边戏水,有人指着池中的白鹅让他做诗,他就出口做了一首诗,名叫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学习背诵
读懂诗句的意思,指导朗读。
1、师范读,学生体会古诗的读法。
鹅 / 鹅 / 鹅,曲项 / 向天歌。
白毛 / 浮绿水, 红掌 / 拨清波。
2、照老师的样子读一读。
3、指名读,互评,老师纠正停顿。
4、自由练习读,边读边看图,想一想每句诗的意思。
5、指名读一句说一句的意思。
四:背诵
1、自由背诵。看谁记的又对又快。
2、指名背诵
3、通过背诵这首古诗,你有什么感受?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古诗《鹅》,是7岁的小作者骆宾王仅用18个字,就描绘出了在碧绿的池水里嬉戏鸣叫的白鹅那种自由自在的样子,多么了不起呀!因此,被人称为“神童”
如果你们也努力学习语文,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们也回向骆宾王那样出色的!
鹅
鹅 / 鹅 / 鹅,曲项 / 向天歌。
白毛 / 浮绿水,红掌 / 拨清波。
国 学 课 教 案
班级一、二年级 第(3)周
教学内容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本句三字经
2、理解它们的意思。 教学重点 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本句三字经 教学难点 理解三字经的意思 教学方法 讲授 一、导入揭题:
提问:有谁会背前面学过的“三字经”?(指名背诵)
你知道它的意思吗?
二、学文晓理:
原文: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如果对孩子不严加教育,孩子善良的禀性就会改变。教诲一个人按照本性发展放的方法,贵在教导他专心致志,始终不懈。
提问: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解释它的意思
三、熟读背诵
自己读熟
分组检查,指名背诵
会背的还可以接着往下进行背诵
四、总结
(1)朗读今日所学。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好孩子?试着用完整的话说向老师和同学们说说你的打算。
国 学 课 教 案
班级一、二年级 第(4)周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花 影》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2、了解诗的内容。 教学重点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方法 讲授
教
学
过
程
一 创设情境,激兴导入:
1 教师配乐诗朗诵《花 影》,把学生带入情境。
2 请学生说说你觉得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花的影子)
3 我们一起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的《花 影》。
二 了解内容:
1 齐读古诗,纠正字音建立整体印象。
2 小组自学古诗,教师巡视指导。 自学要求:
1)先互读古诗,要读通读顺。
2)讨论:“从哪儿必一个字看出是写花的影子”?
3)互相说说自己对每句诗的理解。(不一个字的解释。)
4)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小组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一会儿在全班提出,集体解决。
3 汇报自学情况,集体解决疑问。(收拾;教;将)
三 指导朗诵 :
1 指名朗诵诗,要读出韵律和自己的感受。
2 教师范读,让学生比较师、生的朗诵有什么不同?
3 指导断句:
1)先让学生自己试着断句,说明理由:“为什么要段在这儿”?
2)教师根据学生的断句进行分析:好的保留,不好的去掉,最后总结出最佳断句方法。
3)按照断句再朗诵,看看有什么不同。
4 同桌互读古诗,读出自己的感受和韵律。
5 请一两名学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