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适应证变迁.pptVIP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 适应证变迁 黄从新 循证医学对AAD的评判要求 遏制心律失常 降低心律失常性死亡率 降低总死亡率 ICD植入 有效性和安全性 能否提高生活质量 能否降低死亡率 是否优于其它方法 消融时机 非器质性心脏病VF消融 特发性VF消融:长期随访结果 Brugada综合征 —— RVOT前壁心外膜消融 器质性心脏病VF消融 We believe there is evidence to support the early use of catheter ablation of VT (i.e., primary VT ablation) to decrease arrhythmia recurrence and ICD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malignant VAs,especially if novel and extended ablation techniques are utilized. Unfortunately, although the NNT is low, “we are not there yet” and ICD implantation cannot be deferred in these patients but potentially questioned. Available data do not allow conclusion on the impact of primary VT ablation on mortality and further studies are warranted. Di Biase L, et al. JCE. 2013;24(5):530-3. 尽管有证据支持冠心病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应早期行导管消融,以降低心律失常发作和ICD放电,但消融作为一线治疗手段,时机尚不成熟 尽管已出现一些质疑,但ICD植入的地位不应降低 目前证据在早期室速消融对死亡率的影响上尚未形成定论,仍需进一步研究明确 非缺血性心脏病VT消融 成功率不尽如人意 Wissner E, et al. Eur Heart J. 2012;33(12):1440-50. 器质性心脏病VT应早期消融 Frankel DS, et al. JCE. 2011;22(10):1123-8. 非器质性心脏病VF消融成功率高 6个电生理中心,38例PVC触发VF患者 5年随访结果无复发82% 5例复发患者再次消融,其中4例PVC起源于新部位 再次消融的5例患者,随访28月无VF发生 Knecht S,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2009;54(6):522-8. 应提倡特发性VF的导管消融治疗 9例1型Brugada综合征患者 随访20±6月,8例患者无VT/VF发作,且无需AAD 1例患者术前平均每月15次VT/VF发作,消融后仅1次VF发作,使用胺碘酮0.1g/d后随访至33月无VT/VF发作 Nademanee K, et al. Circulation. 2011;123(12):1270-9. 器质性心脏病VF消融成功率需提高 展 望 植入ICD者预防性导管消融 部分器质性心脏病VT/VF患者首选消融,ICD作为辅助治疗 部分VT/VF患者消融后不需植入ICD Thank You * 大家都知道,抗心律失常药物在一定条件下均可发生致心律失常作用。但是人们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却经历的一个漫长的摸索过程。从一百年前从植物中提取到第一个抗心律失常药奎尼丁开始,到上世纪50年代的普鲁卡因胺,60年代的利多卡因,到80年代的普罗帕酮。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地位依然稳固。人们真正认识到致心律失常作用所造成的临床危害则是缘于1989年CAST试验结果的发表。CAST试验表明部分抗心律失常药物增加患者死亡率,而这一效应与其致心律失常作用相关。此后,尽管更为安全的III类药物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仍无法消除人们心中的疑虑和临床应用的忌惮。 * * CAST结果表明:心梗患者使用Ⅰ类药物可以减少室性早搏,但死亡率增加。这违背了疾病治疗的初衷。安全性成了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的一大隐患。 * 12 * This slide compares the mortality benefits in the primary prevention trials with those in the secondary prevention trials. Intuitively, one would think that patients who

文档评论(0)

118book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