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宰相和中央行政管理体制.pptVIP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 国 行 政 史 第四讲 宰相和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 * 宰相是传统行政制度中的辅政首脑。 宰相在传统行政制度和行政运作中居于中枢地位,围绕宰相的职位、选任、职权及其行使等而形成的宰相制度,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传统行政系统的枢纽,中央行政体制的基础。 宰相是辅政首脑的统称。 一、中央行政管理枢纽——宰相 (一)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从宰相制度的兴废看,其起源甚早,而且复杂多变。其演变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即萌芽期、创立期、鼎盛期、调整期、衰落期。 1、黄帝至西周时期为萌芽期 在史书中,这一时期已有宰相名称如“相”、“百揆”、“宰”的记载。这些职位实际已有辅助君王处理政务的职责,但尚未作为正式官称,所以也还谈不上建立宰相制度。 2、春秋至秦为创立期 秦始皇设置左右丞相,同时设主管监察的御史大夫、主管军事行政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称三公,同为宰相之职。 秦汉时期:三公为宰相 汉高祖刘邦即位,仍沿秦制,但丞相直设1人,尊称相国,同御史大夫、太尉共为宰相,但丞相实际上是首相。 东汉以太尉、司徒(丞相改)、司空(御史大夫改)同为三公,三公仍有宰相之名。 3、汉初至武帝时为鼎盛期 君相“坐而论道”,相权和皇权之间的矛盾 开始暴露出来。 南北朝时期尚书台和作为皇帝近侍的中书、门下三省长官号称宰相。 隋唐时期,总的说是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但又以加官形式任用其他官员为宰相。 宋实行的是二府三司宰相体制。 洪武十三年撤销中书省,罢丞相之职,明太祖且谆谆告诫后世嗣君用不得设丞相之位。 4、魏晋至宋为调整期 调整的核心是皇权不断集中,相权不断被分割 明成祖朱棣其设立的内阁,逐渐取代了原来中书省的地位,内阁大学士、实际上就是宰相。 清代沿袭明代旧制,仍以内阁大学士为宰相之职,而且明确了宰相的身份。 5、元至清末为衰落期 宰相制度无论怎样调整,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都无法得到彻底解决,所以从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 洪武十三年撤销中书省,罢丞相之职,明太祖且谆谆告诫后世嗣君用不得设丞相之位。 宰相作为最高辅政首脑,自职位是不断变化的,但分析起来,仍有规律可循: 其一,宰相职位,尽管历代名称不尽相同,但几乎始终存在。充分说明这个职位在传统行政管理体系中的重要性,它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包括君主的意志为转移的。 其二,可称为宰相者,其地位尊崇,即有资格“表率百僚”,同时还应参与军国机密的决策,辅助君主行政。如果失去参赞机务的资格,就意味着宰相职位的转移。 其三,宰相职位非固定为一个职务,而是一个辅政群体。秦汉时期的三公,隋唐时期的三省长官,中唐宋元时期的中书门下,明清时期的内阁大学士,一般认为就是宰相之任。但在这个群体中,实际上最终要有一个居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相,不管制度上是否有此规定,但实际运作中是存在的。这个首相,就是狭义上人们所说的宰相。这反映着分权与集权、专制与效率的矛盾。是行政管理的内在要求与君主专制矛盾的产物。 (二)宰相的职权 就相权的范围而言,也可以说无所不包,所谓表率百僚,助理万机。 表率百僚,说明宰相是官僚系统之首; 助理万机,表明宰相并不是权力主体,而是辅助者,最高行政首脑的助手;万机则说明宰相的职权无所不统,无所不包,只要是国家事务,只要是皇帝要处理的事务,宰相都要予以协助,辅助最高行政首脑推动国家行政机器的运转。 纵观历代宰相的政治实践,就其职权而言,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 是否具有参与决策的职权,是衡量一个职位是否具有宰相资格的基本标志。 其二,传达政令、布置工作之职权。 其三,对君主的决策有封驳、谏诤之权。 除了上述职权外,宰相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职权,如推荐官员、考核百官等,也是很重要的职权。因为皇帝并非日日上朝,遇有一些例行公事,宰相也有便宜施行之权,但事后应向皇帝报告。 因为皇帝的职权十分广泛,无所不统,所以极易与皇权发生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贯穿于整个君主专制制度的始终。 宰相制度、辅政机制的变化,几乎都是这对矛盾推动下发生的。 (三)宰相的选任 首先,开国君主或通过抢、夺上台的君主,往往任用在其获得皇位中起过关键性作用的功臣。 其次,在太平盛世,一般选用一代儒宗而明达帝听

文档评论(0)

118book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