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四讲;第七章 光在介质波导中的传播;“导光”的古老历史
“光纤之父”----高锟博士
光纤技术的迅猛发展
光波导的基本概念
光波导的分类
广阔的应用领域;“导光”的古老历史 ;“光纤(通信)之父”----高锟;光波导技术的迅猛发展 ;光纤发展历史事件:
阶跃折射率光纤:
原理:~1840年,Daniel Colladon 和 Jacques Babinet几乎同时最先在巴 黎提出可以依靠光折射现象来引导光线的理论
1870年,英国的Tyndall阐述全内反射特性
石英光纤应用专利: 1927年,英国的Baird与美国的Hansell申请
玻璃光纤注光:1930年,德国人
细束光纤设计:~1950年,H.H. Hopkins 和 N.S. Kapany展示了带有包层 的光纤,使图像在光纤中的传导表现大大提升
1956年,研制内窥镜的过程中,Lawrence E. Curtiss制造出 第一根采用玻璃为包层的光纤
第二吸收鞘引入:1958年,美国光学公司,为减少光纤包层杂散光
光纤激光器:1961年,美国的Snitzer研制
渐变折射率光纤
1963年,日本科学家西泽润一提出了使用光纤进行通信的概念
1964年,他发明了用半导体激光器在一个通道中实现低损耗长距离传
输的渐变折射率光学纤维
1968年,日本玻璃板公司研制产品
1970年,美国Corning公司研制出20dB/km的低损耗光纤,开始光纤通信产业化。;平板与条形光波导:
光学系统小型化、集成化、固体化需求的产物。
起源:
1910年,德国的Hondros和Debye进行的电介质棒的研究
发展历史事件:
1962年:美国的Yariv从p-n结中观测到平板层中的光波导现象
1963年,Nelson等人发现了光波导电光调制现象
1964年,Osterberg 与Smith开始光波导耦合实验
1965年,美国的Anderson开始用光刻方法制作光波导
此后各国开始了各种功能光波导器件的研制;光波导的基本概念;光波导的分类;平板/薄膜波导;矩形波导;圆柱波导:光导纤维;光波导的进一步分类;对称/非对称波导;光波导技术的广阔应用领域;§7-2 平面介质光波导中的光传播
与导波、倏逝波、波导;一、光在介质界面的传播特性;式中;二、 光密媒质中的波场——导波;合成波电场 ;(1)合成场的等相位面(z为常数)垂直于波传播方向,等振幅面(x为常数)平行于界面,
二者互相垂直,因而属非均匀平面波。;由于 与 同相,所以其玻印亭矢量;界面全反射时,入射光功率全返回光密媒质中,光疏媒质中似无透射场,实际全反射过程仅进行了功率全反射,而场有透过: ;光疏媒质中合成电场特性:;由上述分析可见: ;§7-3 光在薄膜波导中的传播;一、薄膜光波导模式的射线理论分析;以三层平板波导为例:
波导层、衬底层、包层(覆盖层),折射率分别为n1、n2、n3,且n1n2 ≥n3,平面光以θ角入射到厚度为d的波导层中,θ不同,则光传输情况不同:;x;导波模式的本征方程;平板波导中的导模及其场分布; 对于一定波长的光波,只有某些角的入射光才能形成导波, 且m越大, 越小,即小入射角度相应模式阶次高,z向单位长度内导模上下振荡次数多;当m→0时,θ→90°,波近乎只有z向分量,可认为沿z向传播。由 得:;(ii)、如果 d,nl , n2 , n3及 k0=2?/? 给定,则可由此式求得对
应于不同m值的cos ? i 或sin ? i ,从而得到对应于TE0,
TE1,TE2,…或TM0,TM1,TM2…等模式;(iii)、导模是离散模式,具有离散谱;a、图中画出m=0,l,2三个离散模;材料一定时,d越薄,m越小,薄到一定程度,仅m=0的导模能沿近乎z向传播,此时的波导称为单模波导。而当波导结构确定之后,上式中的变量只有m、θ和λ,也就是说,对于一定波长的波,导波模式仅与入射角有关。;综上所述,形成导模的条件为:; 三层平板波导,材料是均匀、各向同性、无源、无损的非磁性介质;波导层折射率为n1、厚度为d;n2 、n3层的厚度均远大于LP,即可认为是无限厚;y、z方向无限延伸,则频率为ω的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