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诗词之魅力 3、烘托: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从本质上讲,烘托属于侧面描写。 吴宫 李商隐 龙槛沉沉水殿清, 禁门深掩断人声。 吴王宴罢满宫醉, 日暮水漂花出城。 对一些不宜、不便、不易直接描写的事物,可通过烘托手法侧面表现,让读者自己想象,能够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如梦令 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的典故,他出自谁的什么作品?由此可知这首宋词写的是什么事物?抒发的是什么感情? 近4年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有关手法统 计 2005年: 考查了表现手法(修辞),涉及了衬托(3套)对偶/对仗(3套)夸张(2套)比喻(2套)拟人(2套)等常见手法和顶真(1套)。 特 点 一、手法丰富多彩 二、重点考查: 三、概念模糊 试 题 类 型 1.判断手法型 2.评析手法型 3.比较异同型 (2005湖北卷) 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 ☆答题三步骤 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②?结合诗句阐释如何运用了这种手法。(分析) ③?此手法有什么突出的效果和好处,表达 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作用,主旨)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竹 枝 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运用谐音双关含蓄而又成功的表达了女子希望而又疑虑、欢喜而又担忧的微妙心理 。 课堂示例 3、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 ①飞流直下三千尺 。 ②千古长如白练飞。 1、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 2、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课堂示例 4、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对偶。 “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课堂示例 阅读下边这首宋词,回答后边的问题: [分析] “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武陵人”的典故,并由此推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桃花,表达了作者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 [分析](1)交情 2)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分析]⑴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 ⑵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⑴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⑵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分析]⑴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