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美国新建第三代南极点站-极地软科学平台.doc

美国新建第三代南极点站-极地软科学平台.doc

  1.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美国新建第三代南极点站-极地软科学平台.doc

国外极地考察信息汇编 2007年 总第期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对外联络处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信息中心 目 次 条约体系 美国新建第三代南极点站(1) 大洋洲学者呼吁本国加强在南极的军事存在(3) 新西兰谴责日本捕猎鲸鱼(4) 国际极地年(IPY)正式开幕(4) CCAMLR知名人士荣获极地勋章(5) 英法两国联合开展英国极地探险家沙克尔顿专题展览(6) 俄罗斯南北极研究所(AARI)基本概况(6) 英国选派人文学者赴南极采风(7) 管理与科研 新雷达技术冰架研究Oden号”首赴南极(17) 美国公布2006/2007年度夏季非政府性南极考察航次(17) 德国配备新飞机为极地考察服务(17) 比利时输送新建南极 北极事务 挪威成为2006-2008北极委员会主席国(29) Cecilie von Quillfeldt女士当选为斯瓦尔巴群岛办公室新主任(29) 英国斯科特极地研究所举办北极土著人物品展(29) 在IPY期间(ASCI)(30) 教师将乘坐破冰船kapitandranitsyn赴北极科考(30) 关于加拿大极地科学政策的讨论(31) 俄罗斯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开展的北极研究项目简介(31) 俄罗斯南北极研究所实施的主要北极研究项目简介(32) 俄罗斯北极考察(北海通道)历史与发展(32) 环境保护 南极特别保护区一览表(ASPA—156号)挪威1月302006年极国际目办公室俄罗斯北极35浮动站俄罗斯直升机南极俄罗斯希望极地研究船 麦克默多澳大利亚南极清洁和企鹅瑞典南极南极国家科学基金会纪念飞首降南极50周年访问南极斯科特工程师南极探险家到达”的南极地理中心(44) 美国新建第三代南极点站 美国阿蒙森–斯科特站(南极点站)位于地心轴上,并建在几公里厚的不断漂移的南极冰盖上。南大洋将南极大陆与地球的其他大陆隔开,而南极点站就位于南极大陆的中心,因此可以说它是世界上最偏远的研究基地了。南极是最冷、最高、最干、最常刮风的大陆,对人类生存来说也是最恶劣的环境。但恰恰是这些恶劣的环境因素却使得南极点成为一个独特的科学实验基地,在许多科学问题的研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宇宙的起源和进化、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研究。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负责管理和资助美国南极计划的执行,协调美国在南极进行的各项科考活动。NSF计划在2007年初建造新的南极点站,这也是自1956年以来建造的第三代南极点站。随着科学研究范围和领域的不断拓展,对后勤保障的需求不断提高,所以这次新建的极点站将比以往所建的站都要大,而且设施更完善。挪威探险家阿蒙森一个世纪前在地球最南端搭起帐篷的那一刻标志着人类在南极点驻扎的开始,这次新南极点站的建立又将标志着一个新的起点。 到2008年1月,也就是阿蒙森在南极点建立第一个帐篷的一个世纪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将为世人在地球最南端奉献第三个最新的美国科学考察站。这次的新建筑将替代1975年建成的半球形建筑,同时也标志着两个历史性的时刻:“国际地球物理年(IGY)”50周年纪念;“2007—2008国际极地年”这一全球性科学活动的开始。 这个新的南极点站造价达1.53亿美元,堪称技术上和工程学上的奇迹,考察站的设计标准可以满足从天体物理学到地震学等一系列科学调查活动的需求,同时能抵御极地高原上的严酷环境。跟阿蒙森、斯科特时代相比,新的南极点站可以容纳超过当时20倍的人员,其舒适性、安全性以及与外界联系的便利也是阿蒙森、斯科特时代的科学家无法想象的。 在南极点这样极端的环境中进行建设施工是很困难的,新站建设面临很多难题。现有建筑物的屋顶就由于常年过量及不均衡分布的积雪,已显出结构疲劳的征兆,不断增长的科学家及工程技术人员的人数也使内部容量显得不够。为了能经得起飘雪的影响,新的考察站设计成了一个圆滑的机翼状外形,且整个站被抬高,以抵抗风力达每小时10—15英里的大风,因为“机翼状”考察站能使风从“机翼”的上方或下方流过,从下方吹过的风还能有效地清除地面积雪,因此极大地减少了手工清除积雪的工作。然而,因为有些积雪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建筑物建在36个专门设计的液压千斤顶上,这可以使65000平方英尺的整个建筑抬升25厘米,从而可使建筑物的寿命增加几十年。 另一个难题是支撑整个结构的地基。实际上,它所处的冰面(约2英里深)每年向海洋方向迁移33英尺(结果,地理南极点的标志每年都得移动)。因为冰盖的不同部分有不同的移动速度,建筑物有可能面临开裂的危险,因此连接各建筑栋的通道都设计成有伸缩性的。为了减少能源消耗,建筑物的隔热能力是美国普通民居的5倍。 最后,建筑人员要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将近40000吨的建筑材料运进这个没有公路、铁路及其他交通方式的地方。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