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评价 教.docVIP

对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评价 教.doc

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清末ldquo;新政rdquo;和ldquo;预备立宪rdquo;的评价教.doc

PAGE 1 对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评价 教学目标: 通过让学生自己搜集清末“新政”和有关“预备立宪”的材料,分析清政府采取这两项措施的原因,是清廷在内外交困下真正觉醒,还是巩固封建统治的权宜之计,培养学生筛选材料的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辨能力。 教学步骤: 步骤一:观看电影《孙中山》中的一小段(看到康有为的第三个折子时光绪与慈禧的对话),或教师将这段话以材料的形式展示出来,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步骤二:查阅有关陈天华的《警世钟》、载泽《奏请宣布立宪密折》和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等资料。对新政与预备立宪的情况进行思考。 步骤三:把经过思考的问题提出来,分组讨论,作出评价。 教学资源: 电影、图书馆、网站。 教学分析: 面对日益严峻的内外形势,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作为晚清的最后一次改革姗姗来迟。尽管有点晚,但毕竟在新世纪之初,大清帝国已被迫迈出革新的一步。但是无论是“新政”还是“预备立宪”,只不过是清廷为了维护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罢了。 参考资料: 1.电影《孙中山》片段 慈禧太后走来走去,说:“你们哪里知道利害。洋人辱我,不过是分一杯羹,割一块肉,并不想真正灭我大清。即使割了地,也不能背回去。这孙文就可怕了,他要从根上推倒我大清,别看他势力小,一旦成了气候,那就悔之晚矣。” 慈禧太后:“当年的长毛造反,一心就是想自己能当几天皇上。可这孙文呢,要的什么民主,平等,不让裹小脚倒也罢了。怎么个平等法,老子儿子平起平坐,皇上和百姓称兄道弟?这不全乱了纲常吗?” 光绪望着慈禧:“看来还是康有为是忠臣,是为大清江山万代不易才请求维新变法的。” 慈禧哼了一声:“要是康有为搞的那一套改良玩意儿,能为我大清朝多少挡挡孙文一伙乱党,倒不妨叫他改改试试。” 光绪不禁喜形于色,忙“是”了一声。 2.《警世钟》中说:“及到庚子年(1900)闹出弥天大祸,才晓得一味守旧万万不可,稍稍行了些皮毛新政。其实何曾行过?不过借此掩饰掩饰国民的耳目,讨讨洋人的喜欢罢了;不但没有放了一线光明,那黑暗反倒加了几倍。” 3.载泽《奏请宣布立宪密折》(摘):“立宪之得有最重要者三端:一曰,皇位永固;一曰,外患渐轻;一曰,内乱可弭。” 4.学生的部分讨论: A组: 那么,什么是晚清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原因在于晚清改革的最高权力者慈禧缺乏改革的诚意。作为窃国自肥者,玩弄国家政权于股掌之中的慈禧对国家改革缺乏基本的责任感,权力是慈禧最关心的问题。而且清廷的改革的极端不彻底,改革步子不断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只不过是把戊戌变法时的旧东西重新提起来,挡大家的耳目罢了。“太后之兴趣亦主在于权力及享受,而乏长治久安之远图,故其为政,因应敷衍,无所兴革,所亲信亦多浅识小人。而所致力以求有成者,则扶此抑彼,以去异己,与夫大兴园苑,从事游乐而已。” B组 清廷的改革完全是被迫的,一方面迫于革命派武装起义形势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许更重要,要争夺改革的旗帜,慈禧为讨洋人的喜欢和改变自己镇压戊戌变法的形象,这就决定了她改革的虚伪性。1901年 C组: 改革是为了保卫清王朝的专制统治,这是最大的矛盾。这种折中的改革方案一开始就受到了全社会的猛烈批评和反抗,即使“提前”实行君主立宪,但已经迟了,社会危机全面爆发,人民已经无法容忍,也不相信所谓的“皇族内阁”的改革了。但是1911年革命爆发时,清政府虽然惊惶失措,但是面对四川保路运动的压力顽固地拒绝对话,理由是“即如果北京接受了四川的要求,‘个人将就各种问题而与政府争论不休,诏令将不得遵行。’”宁愿被动灭亡也不“让步”,这是清王朝必然的选择。 D组 话又说回来,晚清改革有成功的可能吗?应该还是有的。慈禧听政时期,日本早已成功地进行改革达1/4世纪,如果清廷能像同期的日本明治天皇一样早一些看到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国的历史可能是另一番景象。可惜清廷的改革错过了时机,而且动机不纯,明改实不改,又在“半梦半醒”之间进行。这就注定了它必被革命派推翻的命运。

文档评论(0)

xxj165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4月1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