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氧化铁硫杆菌细胞形貌(放大1.5万倍) 氧化铁微螺菌细胞的电子显微镜照片 L. thermoferrooxidans(L.t)中等嗜热菌 的电子显微镜照片 云南热温泉水中的高温菌形貌(放大4万倍) 浸矿用菌的开发途径 对浸矿细菌的性质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开始深入到基因水平,测定了主要浸矿细菌DNA序列,对浸矿细菌进行了基因工程前期工作研究; 氧化铁硫杆菌的不同菌株的DNA脉冲场凝胶电泳图像 (图下数字为不同菌株的编号) 1. TFD;2. VKM B-1160;3. TF 1292;4. TFG;5. TFN;6. TFBk;7. TFN; 8. VKM B-158;9. ATCC19859;10. TFV-1;11. TFW;12. TF97;13. TFR2. ① 通过改变膜转移系统,使有毒离子不能进入细胞内,也能将原先就存在于胞内的有毒离子泵出胞外; ② 通过特殊的金属离子络合剂在细胞内外将有毒离子固定(一般固定细胞壁上),使其不能进入细胞内; ③ 通过抗性基因编码的高度特异性的离子泵出系统,将有毒离子泵出胞外,这是质粒控制的抗性系统; ④ 通过细胞的酶系统,将有毒离子转变成低毒的物质。 研究了浸矿细菌对阴阳离子的抗性,初步揭示了浸矿细菌对阴阳离子抗性的质粒编码机理,并进行了质粒基因重组的尝试。细菌对离子的抗性机理有内在的(细菌的生理及遗传特性),有以下4个方面: 研究了细菌细胞与硫化矿之间的界面现象,区别了附着细菌与未附着的游离细菌的作用,揭示了细胞外聚合层的存在及其作用; 对自养微生物浸出硫化矿的机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若干不同的观点; ① 间接作用和直接作用机理 间接作用——靠细菌衍生物的作用: MeS+2Fe3+ Me2++2Fe2++S0 所生成的Fe2+在细菌的参与下氧化成Fe3+: Fe2++1/4O2+H+ Fe3++1/2H2O Fe3+得以再生并再次去氧化硫化物,如此周而复始,循环进行(as a intermediate)。 细菌参与 直接作用 硫化物在细菌的参与下被O2所氧化: MeS+1/2O2+2H+ Me2++S0+H2O 细菌参与 ② 直接作用存在吗? Fe2+ 、S0在细菌参与下被氧化是细菌的直接作用,这种氧化是发生在细胞的内部,是靠细菌细胞内部的铁硫氧化系统完成电子的转移。 硫化矿的氧化时细菌的直接作用有争议 提出直接作用这种论点的依据——细菌+ Fe3+ 浸出硫化矿的速率比单纯的Fe3+浸出要快得多。 这个依据充分吗? ③ 越来越倾向于否定直接作用的存在 上述直接作用的依据被否定 不能自圆其说 试验表明硫化锌这类硫化矿的浸出只有间接作用 闪锌矿细菌浸出与化学浸出速率对比图 [Fe3+]:◆ 2g/L; ● 4g/L; ▲ 9g/L; ■ 10g/L ④ 黄铁矿的氧化 有细菌但介质电位偏低时,细菌虽然吸附在矿粒表面,但并没有氧化发生。 有细菌存在同时也有Fe3+存在时发生黄铁矿的氧化并形成刻蚀坑,但是坑内未见有细菌(见图所示)。 Fe3+的氧化也形成类似的刻蚀坑。 矿粒表面的刻蚀坑照片 ⑤ 两种氧化途径 MeS2 MeS 开展了主要浸矿细菌铁氧化系统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了至少4种电子传输机理,其中以氧化铁硫杆菌研究得最多,其铁氧化系统中的绝大多数功能组份已得到了鉴定,其中有些已被分离纯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种铁氧化呼吸链模式; 在细菌浸出过程中Fe2+的氧化是一个重要环节。该过程不仅使Fe3+再生使浸出介质保持高的电位,同时通过这一过程细胞获得能量用于自身的生长与繁殖。这一氧化过程最终的电子受体是O2: Fe2++1/4O2+H+ Fe3++1/2H2O 这一反应在热力学上是完全可行的,而且其趋势很大,但在动力学上在则十分缓慢。但在细菌(氧化铁硫杆菌、氧化铁铁杆菌)的参与下这一过程大为加快,这一过程发生在细菌内部。 Fe2+通过细胞壁上的微孔渗透到细胞壁内进入周质间隔,在那里把电子传给呼吸链,自身变为Fe3+然后反渗透出细胞壁。电子通过呼吸链最后传递到细胞膜内侧的溶解于细胞质中的氧。不同的细菌电子传输链的组成不尽相同。 R.C.Blake等指出,至少有四种Fe2+被氧化成Fe3+的电子传输链。一种是以C型细胞色素与铁质兰素为主,例如氧化铁硫杆菌。Tateo Yamanaka等分离出了氧化铁硫杆菌细胞内参与氧化电子传输的各组份并测定了它们的性质参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日立电梯UAX-Ⅱ图纸K3500429.pdf
- HP Prime快速入门手册.pdf VIP
- 汽车底盘系统检修(张振东)任务1 离合器踏板的检查与调整.ppt VIP
- 2025版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pdf
- 汽车底盘系统检修(张振东)任务3 离合器分离轴承、压盘和从动盘的检修.ppt VIP
- 2023年人教版小升初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 .pdf VIP
- 慢性老年病患者日常用药误区及对策.doc VIP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设计(配2025年秋新版教材).docx
- 《人工环境工程学科奖学金2011预.doc VIP
- 初高中衔接课因式分解市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获奖课件.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