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师范学院科本学教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意见.docVIP

长江师范学院科本学教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意见.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长江师范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意见 (讨论稿) 教育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精神,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校“131”发展战略和“四步走”的发展思路,现就实施“长江师范学院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人的全面发展” 的教育理念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贯彻实施“131”发展战略,不断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区域影响力,努力培养“能够扎根中小城镇及山区,有修养、能敬业、擅教学、会科研的优秀师资”和“能够投身区域经济建设,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能力突出、务实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总体目标 通过质量工程的实施,全面推动学科专业结构转型,推行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制定教学、团学工作两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树立以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理念,建立和完善适合校情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建成高水平应用型师资队伍;增强学生的思想素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就业竞争力;加强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提高管理效能和管理效益。学校发展成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质量较高、特色鲜明,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教学应用型综合性本科院校。 三、建设内容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程 切实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机制的两个创新。以应用为主导,兼顾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的实际情况,探索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培养机制,实现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既关注学生系统、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与储备,更关注学生适应当前与未来产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创新性能力,培养基础扎实、创新意识强、动手能力强、学习能力强、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强的实用型、技能型、职业性的人才。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确立“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同时培养复合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的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完善“学程分段、方向分流、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思路,实行“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 + 实践教育”的“1+2+1”基本培养模式;各专业还可根据专业特点、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体特质,结合本学科专业发展要求,探索和实施个性化、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修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主辅修模式及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导师制模式。 确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思路,建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点立项建设机制,支持院系在教学理念、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环节、教学运行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以能力为本,为学生进入现实和未来市场就业或创业打好坚实基础。建成一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提高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2.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实行学程分段的“拉通培养+分流培养”方式,学生在第一学年按一级学科大类拉通培养,第一学年结束时,允许部分成绩优秀、综合素质好的学生重新选择专业;第二学年结束时,所有学生实现分流培养,把学习的选择权和主动权交给学生,形成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分流机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学分制的试点研究,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规模较大或艺体类等学生个性特长差异明显的专业试点学分制,待取得一定经验后逐步在全校推广实施。推行本科生导师制,通过师生双向选择聘请有经验的教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教师,全方位帮助学生成长。依托学校现有优势特色专业设置辅修专业,培养具有交叉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专业建设工程 主动适应社会和地方经济建设需求,全面推动学科专业转型,跟踪、研究、服务地方产业的业态变化和企业的人才战略,实现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的对接,构建起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与重庆市城乡统筹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学科专业体系;通过实施新专业立项建设制度、专业建设评估制度、特色专业建设制度等,提高各专业的教学质量,使各专业成为优质人才输出的高效生产线。 1.优化专业结构 通过紧密的校地互动,把握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把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在人才数量、人才规格上的需求情况,根据地方的人才需求、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办学基础,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大力扶持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生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等研究方向明确、对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支撑作用大的专业。对布点比较集中且办学水平不高、社会需求趋于饱和乃至下降的专业,实

文档评论(0)

jdy26184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好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