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doc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doc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2、齐心协力,全面完成“三年1800新技师培养计划”。2004年,为落实省厅“三年3.6万新技师培养计划”,我市制订并实施了“三年1800新技师培养计划”, 经过2004至2006年三年间不懈的艰苦努力,全市累计培养新技师 2244人,全面完成“三年1800新技师培养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完成率达124.7%,其中2006年培养新技师1272人,完成目标任务900人的141.3%,完成率居全省第二位。 ????3、强化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政策导向。2004年以来,我市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2004年制定并出台了“三年1800新技师培养计划”,同年又出台了《淮安市高技能人才评选奖励办法》,对本市有突出贡献的技师、高级技师实行政府津贴制度。2006-2007年初我市分别根据文件精神对22名被省政府、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技师、高级技师和13名技术能手兑现了政府津贴,在社会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2006年又出台了《市政府关于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淮政发[2006]181号)。该文件的出台,对我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此外与淮政发[2006]181号文件配套的《淮安市职业教育培训统筹经费征收和使用管理办法》文件,也于今年3月份经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研究通过,可望下半年出台实施。 ????4、实行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管理。做到目标到单位、责任到领导、任务到个人,强化督促检查,狠抓工作落实,公开考核结果,放大督查效应,年终考核奖惩,不打“和牌”,确保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5、营造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借助大活动、重点工作和关键项目所搭的舞台,有重点全方位地大力宣传国家、省市关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方针政策,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 ????6、大力开展技能竞赛,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近几年来市劳动保障局每年与市总工会及相关行业举办点多、面宽、量大的各工种、各行业赛事,为技能人才发挥聪明才智、脱颖而出提供平台、搭建舞台,加快了高技能人才成长步伐。三年来我局与市总工会、团市委、建设局、交通局、技术监督局、环保局、供电局、电信公司、移动公司、石化公司、自来水公司、淮阴卷烟厂、淮钢集团联合举办了“青年技能大赛”、“淮缘杯”职工大赛、“淮信杯”数控技能大赛、“淮烟杯”技能大赛、“淮钢杯”职工技能大赛、“今世缘杯”职业技能大赛等10场(次)全市性技能大赛,参赛选手10000余人,其中破格晋升技师 199人,1460人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竞赛授予市级荣誉称号141 人。真正达到万名职工大练兵、千名职工大比武的效果。 ????7、用足用活省厅有关高技能人才培养相关政策。面向职教系统专业指导教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开展技师认证工作,还紧紧抓住省级、市级劳动模范这一社会精英,对其中符合条件的,推荐其参加技师资格鉴定。三年中,我们推荐市级以上劳动模范申报技师583人。 ????8、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建成省级高技能人才示范基地3所(淮安职业技师学院、江苏油田高级技工学校、淮钢集团),市级高技能人才示范基地4所(淮安市商业技工学校、淮安市职业培训中心、中淮建设集团、淮安市运输管理处),基本建成以省级示范基地为骨干、市级示范基地为基础、社会培训点为补充的高技能人才培训网络,初步实现人才培养基地化、基地建设网络化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工作格局。 ????9、整合培训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2004年我们利用全市教育布局调整之机,积极创造条件,着力做好结构调整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工作,在淮安市技工学校和化工技校的基础上,通过与原市电子学校资产置换,组建成立了“淮安职业技师学院”。经过整合,提高了技工学校的办学层次,拓展了办学功能,实现了两所学校在师资、教学设备、管理经验以及招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互补,扩充了办学专业,增强了竞争实力。组建后的“淮安职业技师学院”成为我市兼有技工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就业服务等多功能综合性技工教育培训实体。2004年该院争取到“国债”专项资金250万元;2006年4月份通过国家级技工学校评估,10月份被省厅确定为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同年上半年被省厅列为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学校,争取到专项资金100万元,9月份又争取到省厅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专项资金325万元。专项经费加上自筹配套的800万元的陆续投入使用,有力地增强了学校的软、硬件建设,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档次,2006年该院招收高级技工、(预备)技师层次的学制教育新生773人,占当年招收新生总数2553的30.2%。2004-2006年三年间,该院还充分利用在师资、教学设施设备、管理经验等方面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