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重农抑商 《商君书》:“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何炳棣(1917~2012),浙江金华人。1938年清华大学毕业,1944年考取了清华第六届留美公费生,1945年底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西洋史,195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史博士学位。之后,他逐渐转入国史研究,成绩斐然。1966年,被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代表作:《明初已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明清社会史论》《东方的摇篮》《读史阅世六十年》等。 《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 《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 农作物改善、赋税制度、土地使用权、自然灾害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做出透彻细致的分析。 七次人口锐减 1. 秦末(3000万—1300万),下降比例,56% 兼并战争(约每年一次)成为遏制战国时期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公元前364~前245年,仅秦国在战争中斩首、坑俘即达182万人。 “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孟子》) (二)人口的减少 2. 西汉末(6000万~2100万) 下降65% 3. 东汉末(5700万~1660万)下降71% 经过黄巾兵乱、群雄割据,黄河流域竟有“千里无鸡鸣”的记载。 “大疫”的蔓延使“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举族而丧。”中原大地沦为人间地狱。 4. 八王之乱后(4000万~1200万)下降70% 5. 隋末(4600万~1500万)下降68% 隋炀帝:“天下人不欲多,多即相聚为盗耳,不尽加诛,则后无以劝。” 横征暴敛、滥用民力,开运河,修长城,攻林邑,伐高丽,筑西苑…… 至唐初,总数估计仅约1500万人,其中山东、河北、河南境内的人口都减少了80%,甚至90%以上。 魏徵:“自今伊、洛以东,暨乎海岱,灌莽巨泽,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 6. 唐末(5300万~1628万)下降68% “西至关内,东极青齐,南出江淮,北至卫滑,鱼烂鸟散,人烟断绝,荆榛蔽野。”足见破坏之惨烈。 宋初官方统计的户口仅约500万户,约1628万。 7. 宋末(11000万~5883万)下降46% “靖康之难”中,全国自北向南“几千里无复鸡犬,井皆积尸,莫可饮”。人口再遭浩劫,其中黄河至长江的中部地区损失尤为惨重。 元代之后,人口基本呈增加趋势。 明朝6000万左右,有清一朝使人口增加至4.5亿。 清代人口于1762年突破2亿大关,1790年突破3亿大关,1834年突破4亿大关,至1840年已达4.13亿,与清初的0.8亿相比,200年中增长了整整4倍。 增幅之高、绝对数量之大、增长趋势延续时间之长,在中国人口史上都是罕见的,中国社会也第一次由此感受到人口过多的沉重压力。 【思考】人口增长的原因? 1. 和平时期,新的王朝休养生息。 2. 明朝中后期,美洲粮食作物传入中国。 3. 医疗水平的提高。 4. 政策(摊丁入亩,鼓励生育) (三)人口的增长 《清史稿·卷一二〇》:“清承明季丧乱,户口凋残。经累朝休养生息,故户口之数,岁有加增。”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康雍乾) 玉米、番薯、马铃薯等美洲粮食作物的引进和广泛种植。高产、耐生长 农家之人,不可一岁不种。 何炳棣著,葛剑雄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 谢 谢 聆 听 【思考】 1.土地有多重要? 2.古代“四民”? 3.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化趋势? 一、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士农工商 《春秋榖梁传》:“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晏子春秋》:“古之为政者,士农工商异居,男女有别而不通,故士无邪行,女无淫事。” 《汉书·食货志上》:“士农工商,四民有业。” 《晋书·傅玄传》:“臣闻先王分士农工商以经国制事,各一其业而殊其务。……为政之要,计人而置官,分人而授事,士农工商之分不可斯须废也。” 土地制度 原始社会 秦代以降 三代社会 土地公有制 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土地私有制——君主、地主、自耕农 私有化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化 氏族公有 集体耕种 平均分配 生产力水平低下 (一)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材料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 —《诗经·小雅·北山》 材料二:“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