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节 结课的艺术
让结课语给语文课绾一个漂亮的结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要想上好语文课,务须讲究结课艺术。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节课45分钟,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呈现一个波形状。最初1—2分钟注意不稳定,其后20—30分钟学生进入注意力最佳状态。下课前7—10分钟,注意又开始逐渐趋于衰退。临近下课,学生的注意力进入分散期,教师应当及时变换课堂的活动方式。使学生注意力再次反弹,以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规律和方法。大凡优秀的语文教师,结课时不是草草收场,不是书到临尾渐渐松,而是课了事未休,课终情更浓,课结智不停,不仅仅使学生的思维局限于课内,还要使学生在课外仍然保持强烈的求知欲。结课艺术是教师的基本功。
但目前有许多在职教师缺乏这方面知识,或者疏于研究,一节课下来,或虎头蛇尾,不了了之;或老生常谈,落入俗套;或牵强附会,随意性强。有的甚至把课时挤得满满的,以致“溢”出课外;有的则多余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无事可做。这些无疑会冲淡一节课所学内容,长此以往还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消极影响,这自然谈不上结课艺术。
其实,一节课结尾该如何收束,应讲究艺术,需潜心研究。
怎样让结课语给语文课绾一个漂亮的结?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文学独白 感染熏陶
文学独白是教师情至高潮的一种难以自禁的倾泻,是教师析理入微时的一种细腻畅快的表达。它能让人深思,让人警醒,让人振奋。记得1991年8月,在旅顺举行的全国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程翔老师教《孔乙己》一文,曾以一段饱含深情的文学独白作为该课的结尾,给听课者留下深刻印象。
“孔乙己就这样在人们的笑声中死去了。孔乙己静悄悄地死去了。他的死一点也没有惊动这个社会,他的死就像树上无声地落下一片叶子,就像荒野枯死了一棵无名小草。他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度日,最后在笑声中死去。他活着的时候,封建社会公开地侮辱他、损害他,用封建意识毒害他、麻痹他。他盲目地挣扎了一辈子,被别人践踏,也自己践踏自己。这个可悲的下层小知识分子啊,被吃得干干净净,他的人格、尊严、价值被剥夺得干干净净,成了封建教育制度下的一个牺牲品。”
执教者在这里,以饱满的激情,诗一样的语言,对全文作了总结性讲解,昭示哲理,形象感染,教之以情,教之以理,耐人寻味,意境深远犹如千里洞箫,激起学生的共鸣。
听到此处,我们能不为这样精彩的文学独白而感动吗?这样的文学独白在结尾处给予响亮的“一撞”,其声激越,其声洪亮,给人带来的是多少情的感染、美的熏陶以及理性的思索啊!
二、音乐渲染 余音绕梁
音乐大师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音乐犹如“内在的海洋”(罗曼?罗兰语),虽无汹涌的波澜,却能渗透人的灵魂。使人们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精神可随着优美的旋律而升华。由于音乐的美感愉悦作用对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良好影响,因此,许多语文教师运用它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愉悦疗法”,来丰富学生审美情感,增强情绪体验,激发学生向上的道德力量。清华附中韩军老师教杜甫的《登高》一诗是这样结课的:
“(深情地说):同学们,这首诗大家已经背下来了。杜甫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祖先,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先辈。让我们在乐声中背下这首诗,永远铭记这首诗,这是杜甫老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课在《二泉映月》声及学生深情的朗读声中结束)
此时,课堂上,音乐声、朗读声构成了奇妙的交响乐;课堂中气氛凝重,有些学生禁不住留下眼泪。这样结课,易于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强化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胜过千言万语。我们在教授诗歌等文学作品时,若巧妙运用音乐烘托、师生朗读等方法,有助于学生理性地、深入地理解所学的诗文。
三、创设高潮 戛然而止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是呆板机械的而是机动灵活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安排一个“高潮”,通过高潮把学生推到一个新的境界中去。正如小说的高潮可以安排在结束一样,课堂教学中的“高潮”也可以安排在结束。程翔老师在教《梦游天姥吟留别》时,便把“高潮”安排在下课前的5分钟内,程老师在分析李白在诗中怎样表现复杂的思想感情时说道:
“……长安三年,李白并非没有获得高官厚禄的可能,只要他向权贵们稍一低头,哪怕只有一句阿谀逢迎的话,他便高官任做,骏马任骑了。然而,李白的伟大就在于他不愿为了高官厚禄而低下高贵的头,不愿为了荣华富贵就出卖自己的灵魂和人格,那简直比杀了他还要严重!李白在政治上失败了。李白的失败造就了他的成功。他在政治上失败了,但在文学上成功了;他暂时地失败了,却永远地成功了。这就是李白。同学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这段结束语,充满哲理,生动感人。学生、教师听后群情激昂,然后戛然而止,留下了无穷的回味余地。可见,在结课时,灵活设计“高潮”,可以把学生的“心”紧紧“抓住”,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神奇效果。
四、节外生枝 激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