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高三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题1第3节文言文翻译讲义.ppt

2015届高三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题1第3节文言文翻译讲义.ppt

  1. 1、本文档共10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2013·课标全国卷Ⅰ](文本见本章第一节“真题体验延伸”)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 (2)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 [它山之石] (1)在朝廷官员中最是年长的,皇帝也诚心诚意任用他,各位大臣没有人敢看他。(3分) (2)居在家里,没事从不到州城去。说到当时的政事,总是闭口不答。(2分) [解题分析] 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也就是真实、通顺、有文采。应结合教材所学,进行联想,然后根据语言环境综合判断。翻译的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有采分点意识,注意重点实词的准确翻译。 (1)该句有五个设分点:班列、耆硕、推心任之、莫、望。该考生的答案中,“耆硕”“望”翻译有误。得3分。耆硕:年高德劭。望:望其项背。 (2)该句有四个设分点:家居、未尝、辄、颦蹙。该题注意:家居,闲居在家;未尝,不曾;辄,总是;颦蹙,皱着眉头。该考生的答案“家居”“颦蹙”翻译有误。得2分。 [尝试解答] (1)在朝廷官员中最是年高德劭,皇上也诚心诚意任用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望其项背。 (2)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说到当时政事,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 [点评] 注意几个采分点:数,多次;左右,古今异义,皇帝身边的近臣;短,形容词作名词,短处。 [答案] 京师有人多次制造流言蜚语,涉及皇帝的左右近臣,这些流言往往诋毁尧臣的短处。 知识点一 译准实词 翻译句子近几年采用主观题的考查模式,考查的虽然是全句的翻译,但命题人选择文言文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言文句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这些语法现象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这些语法现象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积累性的——实词方面的通假字、重要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虚词方面的重要虚词、固定结构;第二类是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和各类句式。为此,考生必须将上述两大类八个方面列为复习重点,并加以重点地强化和灵活地把握。 实词是句子的主要构成元素,译文质量主要取决于实词翻译是否准确到位。翻译实词可使用下面几种方法。 1.添加语素法。即在原单音词的基础上添加语素,构成双音词或多音词。 典题 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解析:“操”为“曹操”,“军”为“军队”,“江”为“长江”。 翻译:曹操的军队失利,(曹操)率军退到长江以北驻扎。 2.置换词语法。换词法在实词翻译中运用最为广泛。有些词无法添加语素则使用此法,即用现代汉语中的某个词语替换需翻译的文言词。 典题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解析:“若”换成“如果”,“众”换成“军队”。 翻译:如果能用江东的兵力同中原对抗。 3.古今变义法。即该词语在现代汉语里意思已经发生变化,译时避开变义直取古义。 典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 解析:“学者”今义为“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古义为“求学的人”。 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再如上例中的“中国”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义为“中原地区”。 4.保留原词法。古文中仍有许多古今同形同义的词,这样的词就可保留原貌,直接写到译文中去,特别是官名、人名、地名、物名等。 典题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解析:“蟠”“十七”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 翻译: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 5.语境推断法。一词多义是阅读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确定具体词义只能依靠前后语境进行推断。 典题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解析:句中的“济”有“渡过、成功、利用、接济”等义项,这里应该选取“成功”义。“天”有“天空、自然界、自然生成的、万物主宰、天意”等义项,本句应选“天意”。 翻译:如果事情不成功,这是天意啊。 知识点二 译出虚词 虚词翻译通常有下述几种情况: 1.必须译出的虚词。 (1)有实词义项的则需译出实义,如“之”“其”等。 (2)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可以进行替换的,如“之”“而”“以”等,即便是语气词也可用相对的词替换。 典题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句中的“于”要译为“在”,“之”要译为“的”。 2.不必译出的虚词。 (1)起语法作用的。如“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又如“之”“者”作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标志。 典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句中“者”为定语后置标志,不译。 (2)表停顿作用的。 典题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句中的“也”表示句中停顿,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 (3)起衬字作用的。 典题 顷之,烟炎张天。 句中的“之”起补充音节的作用,不译。 (4)发语词。 典题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句中的“夫”即为发语词,不译。 3. 关注句式 虚词翻译时,能译出的要尽量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