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乙型肝炎病原学、流行病学及预防 李杰 庄辉 病原学 * * 嗜肝DNA 病毒科 基因组长约3.2kb 部分双链环状DNA 基因组分为4个编码区: S区:由S、前S1和前S2组成;HBsAg C区:由C和前C组成;HBcAg、HBeAg P区:编码DNA聚合酶 X区:HBx蛋白,与HBV致肝癌有关 42 - 45nm DNA聚合酶(P) DNA 内衣壳(C) L蛋白 (S+PreS2+PreS1) M蛋白(S+PreS2) S蛋白 (S) 乙型肝炎病原学——HBV分类及分子结构 灭活方法:65℃,10h;煮沸10分钟;高压蒸气; 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乙酸,碘伏 * 乙型肝炎病原学——HBV病毒复制 钠离子-牛磺胆酸-协同转运蛋白 NAs NAs NVR3-778;BSBL-25 Myrcludex B AT61;AT130;BAY41-4109;GLS4 * 年龄组 感染途径(血和血制品、母婴及性接触) 新生儿 母婴传播 (围生期) 家庭传播 (破损的皮肤和黏膜) 儿童期 青春期/成人 性接触 注射吸毒 职业暴露 HBV传播途径 所有年龄 危险注射 其他与卫生保健相关的因素 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不会传染 HBV 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未发现HBV能经吸血昆虫(蚊和臭虫等)传播 流行病学 * * Schweitzer et al. Lancet 2015 全球HBV感染状况 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HBV,其中2.4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65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 * 不同地方性流行区人群发生 HBV慢性感染的年龄比较 自 然 史 * * 慢性HBV感染自然史 免疫耐受期 免疫清除期 低活动或非复制期 再活动期 肝组织学 无明显异常或轻度炎症坏死 中度或严重炎症坏死 无明显异常或轻度炎症坏死 中度或严重炎症坏死 临床诊断 慢性HBV携带者 HBeAg阳性CHB 乙型肝炎肝硬化 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 HBeAg阴性CHB 乙型肝炎肝硬化 HBV DNA, (IU/ml) 1 x 106 2x 103 2 x 103 2 x 103 HBeAg 阳性 阳性 阴性 阴性 ALT 正常 增高或者波动 正常 增高或者波动 * 急性HBV感染 慢性HBV感染 肝硬化 慢性肝功能衰竭 肝细胞癌 慢性乙型肝炎 5年发生率12%-25% 5年发生率5%-15% 肝移植 90% 围产 (生) 期感染 25%-30% 婴幼儿时期感染 2%-5% 5岁以上儿童, 成人 Seeff L, et al. N Engl J Med. 1987;316:965-70. Lai CL, et al. Lancet 2003;362:2089 HBV感染后结局及疾病进展 * 影响肝硬化发生的因素 男:女,2.2~18倍 年龄 HBV DNA高水平 HBeAg持续阳性 ALT水平高或反复波动 嗜酒使肝硬化危险性增加6倍 合并HDV、HCV、HIV感染 影响肝癌发生的因素 男:女,3~6倍 年龄 HBV DNA高水平 ALT增高、波动 合并HDV、HCV、HIV感染 嗜酒 黄曲霉素 Ikeda K, et al. J Hepatol, 1998,28:930-938 Benvegnu L, et al. Cancer, 1994,74:2442-2448 Fattovich G, et al. Gut, 2000,46:420-426 Fattovich G, et al. Am J Gastroenterol, 2002,97:2886-2895 * 随着HBV载量升高,肝硬化发生率增加 HBV DNA (拷贝/ml) 人 - 10 4 4 5 5 6 6 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发生率 /100 000 年 300 – 10 –10 10 –10 ≥ 10 300 HBeAg阳性者 p=0·04 趋势检验 HBeAg阴性者 p0·001 趋势检验 Chu CM, et al. J Gastroenterol He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