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解衣般礴”.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解衣般礴”.doc

论“解衣般礴”   摘 要:庄子的“解衣般礴”被后世的无数名家所追捧,常常被引用,被认为是早期中国画论的萌芽。当我们通过另一个视角来重新审视时,“解衣般礴”不仅仅是一个行为状态,更是一种方法论。这样的方法论是庄子给我们展现的进入道的境地的途径,而这样的途径,更是历代画家所追寻、所珍视的。   关键词:“解衣般礴”;道;画论   在先秦诸子中,直接论及绘画的不多,大都以寓言故事为主。《庄子》中记载“解衣般礴”的故事,历代被人所推崇、珍视。原文兹录如下:   “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I。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   此则故事记载于《庄子?外篇?田子方》中,全篇文章内容驳杂,记述了长短不一、各不相连的十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隐含了庄子的哲学思想,这些故事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逻辑关系,但其中蕴含的“道”却将所有故事都囊括在一个“游”的精神世界。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1]中谈到,“庄子所追求的道,与一个艺术家所呈现的最高艺术精神,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庄子追求的道在绘画里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后人也寻着庄子的“脚步”来寻道,这样的“脚步”就是庄子给我们讲述的故事,而这也是追求道的方法等,我们熟知的坐忘、心斋等,从而以期达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状态。   “解衣般礴”在原文中,意为袒胸露臂,箕踞而坐。在后世的画论中不断被演绎、诠释。郭熙的《林泉高致》[2]中说道:“庄子说画师‘解衣般礴’此真得画家之法,人须养得胸中宽快,意思悦适。”清代恽寿平言:“作画须有解衣盘礴,旁若无人,然后化机在手,元气狼籍。”[3]清代施润章《就亭记》:“俗俭讼简,宾客罕至,吏散则闭门,解衣盘礴移日,山水之意未尝不落落焉在予胸中也。”[3]其中大意是,作画需要神闲意定、不受约束、一种十分自由的、不被外界所干扰的精神状态。如果我们仅仅从故事的表象中去理解“解衣般礴”,那么我们将会与“道”失之交臂,明珠暗藏。当我们仔细地去审读这句话的时候,庄子不仅仅给我们阐述了一个绘画者的状态,更是对一种精神世界的表征。庄子追求的是“道”、是一个“游”的状态与心境,虽高官厚禄、贫困潦倒都未曾改变其想法,如此这般,更是一种崇高的艺术精神。   本文无意讨论庄子的精神实质,也不愿从文学角度考虑《田子方》这篇文章的意义与价值。我们试图从绘画者的角度,思考来自“解衣般礴”背后的意义。《田子方》一文内的诸多观点,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文章不仅阐说的是一个精神世界,更是修建了通往光明的康庄大道,同时也描述了其中“道”的种种情形。当我们处于绘画者的一个状态时,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一个“真”,即是文中所言“其为人也真。人貌而天虚,缘而葆真,清而容物,物无道,正容以悟之,使人之意也消。”在“真”的状态下,寻找天地变化的本源,而不被肉眼所累、不被外界的表象所迷惑。“真”一字在后世画论中也多次被提及,在五代荆浩手中完全确立,散发出无限光芒“度物象取其真”,[3]荆浩口中的“真”不仅指物象的真,也同是指人精神状态的真,此处不赘。“女殆著乎吾所以著也。彼已尽矣,而女求之以为有,是求马于唐肆也。”“以鲁国而儒者一人耳,可谓多乎?”这样的一句反问,道出了一个画家的本质特点,当所有虚伪的装饰去掉以后,人心方得通明。同时,文中提到的“目击道存”的境地,是最为关键的一点,虽“形如槁木”,但却在“至善至乐”中神游,不假外物“游心于物之初”的境地,这是道的境地,是庄子为我们呈现的美轮美奂的梦境,何人不求,何人不向往?但这样的状态需要方法,需要途径,除去我们所熟知的坐忘、心斋等,前文中的“解衣般礴”则是一种方法,只是我们需要换个角度。   “般礴”是指箕坐,王先谦集解引司马彪曰:“般礴,谓箕坐也。”箕坐在当时是一种不恭敬、不礼貌的坐法。例如,孟子归家见妻箕坐而休妻;庄子妻死,箕踞鼓盆而歌,收到惠施谴责等。在宋元君看来,这样的不拘礼法,不尊王权,将自己毫无保留地释放,才是绘画的人应该有的状态,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一个画家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达到自己内心的自由,通过对外在事物的摒弃来达到某种状态,通过对己身外在的一些要求、环境等来明悟某些精神,这时“解衣般礴”不是状态而是方法,是一种催化剂,将自己从世俗的世界中超脱,催化至“道”的境地。王羲之酒后书写《兰亭序》的典故中,正是由于酒这样的一个媒介,使其借着酒兴达到“解衣般礴”的状态,心中无他意,唯有手中笔,于是写下了流传千古、芳名远扬的天下第一行书,虽可能是无意,但王羲之醒后写不出来确是事实。也如李白酒后诗“清平调三首”令贵妃捧墨,力士脱靴一样。亦如颜真卿的《祭侄稿》,亲人丧生战场的消息,如同一个炙热的魔焰,燃烧尽了其他所有的想法与杂念,唯心中留下一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