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 脏腑经络 第一节 五脏 第二节 六腑 第三节 奇恒之腑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五节 经络 脏 形象、功能 脏腑学说:脏、腑的生理功能,脏腑与形体、官窍之间的相互联系。 藏象学说:中医学对脏腑生理、病理的认识。“司外揣内” 藏象 ——隐藏在人体内部的脏腑,其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征象。 藏象学说——通过对人体外部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来探求人体内部各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藏象学说的特点 主要体现在以五脏为中心的系统整体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以心为主宰) 1、以脏腑分表里,一阴一阳相为表里,脏与腑是一个整体。 2、五脏与形体官窍联结成一个整体。 3、五脏的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 4、五脏生理功能的平衡协调,是维持机体内在环境相对恒定的重要环节。 “脏”(藏)与脏器的概念不同: “藏”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学的整体观察和“以象测藏”的认识方法,决定了“藏”的结构是一个在形态性结构框架的基础上赋予了功能性结构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态功能合一性结构(人体功能模型)。 脏器,是现代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体内外的器官而言。属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体性的结构,而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的解剖分析而获得。 脏腑,具有现代医学中的生理、病理学的涵义。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中医认为: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结合六腑、奇恒之腑、精、气、血、津液、形体、管窍通过经络相互络属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同时精、气、血、津液周流全身。脏腑、精、气、血、津液、形体、管窍的生理功能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维系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和稳定,维持人体的正常的生命活动。 第一节 五脏 心、肺、脾、肝、肾称为五脏,加上心包络称六脏。 五脏具有化生、贮藏精气的共同生理功能,又各司其职,且与躯体官窍联系。 其中,心的生理功能起着主宰作用。 一、 心 心的生理功能 1、主血脉: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全身的血,都在脉中运行,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它推动血液在脉管内按一定方向流动,从而运行周身,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 中医学把心脏的正常搏动、推动血液循环的这一动力和物质,称之为心气。 心气旺盛、心血充盈、脉道通利,心主血脉的功能才能正常,血液才能在脉管内正常运行。 心的气血不足,推动血液循环的力量减弱,则产生病变。例如,心血瘀阻、血脉阻滞,则出现心悸、胸闷,甚至心前区剧烈疼痛等心功能失调的症状。 2、主神志 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或称心藏神。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主要归属于心的生理功能。心是藏神之所,是神志活动的发源地。 若心有病变,主神志的功能失常,即可出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异常。 心的气血不足,则必然影响到心神,表现为失眠、多梦、健忘、神志不宁; 血中有热,扰动心神,则表现为烦躁、谵语,甚至昏迷,不省人事; 若痰火扰动心神,神志昏乱,则表现为狂躁不安、哭笑无常、打人毁物、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与体液志窍的关系 1、在体合脉:心气的强弱,心血的盛衰,可从脉象反映出来。心合脉是切脉的理论根据。 2、在窍为舌:心开窍于舌,是指舌为心之外候,又称舌为心之苗。舌主司味觉、表达语言。 心的功能正常,则舌质柔软、语言清晰,味觉灵敏。 若心有病变,可以从舌上反映出来。 3、在液为汗: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因此有“汗血同源”之说。而血又为心所主,故有“汗为心之液”之称。汗出太多则心慌的现象,也表明了这一点。 4、在志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与“喜”有关。一般说来,喜是属于良性的刺激,有益于心主血脉等生理功能。 喜乐过度,则又可使心神受伤。 心主神志的功能过亢,则使人喜笑不止; 心主神志的功能不及,则使人易悲。 5、在腑合小肠:手少阴心之经脉属心络小肠,故心与小肠相表里。 6、其华在面: 人的面部血脉丰富、皮肤薄嫩,易于观察,望面色常作为推论心脏气血盛衰的指标。 若心的气血旺盛,则面色红润有光泽。 若心脏发生病变,气血受损,则常在面部有所表现。 心的气血不足,可见面色(白光)白、晦滞; 心血瘀阻,则面部青紫; 如血分有热,则面色红赤; 心血暴脱,则面色苍白或枯槁无华。 附:心包络 心包络,简称心包,又称“膻中”。是指裹护在心脏外面的包膜。心包为心脏的外围组织,对心脏具有保护作用。在经络学说中,手厥阴经属于心包络,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为表里,故心包络亦称之为脏。在生理上,心包络具有保护心脏、“代心行令”的功能。在病理上同样具有“代心受邪”的作用。在临床上心包络受邪所出现的病证,多表现为心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