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代散文讲义.ppt

  1.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章 20年代散文 一、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散文发展的状况 二、《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三、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重点) 四、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重点) 五、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 六、“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 一、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散文发展的状况 1.总体成就突出。 鲁迅: “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 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 朱自清: “五四”阶段散文创作的派别林立,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迁流曼延,日新月异:有中国名士风,有外国绅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或描写,或讽刺,或委曲,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洗练,或流动,或含蓄,在表现上是如此。” 一、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散文发展的状况 2.五四散文成就突出的原因: (1)文体自由,写作随意。 (2)适合“五四”思想启蒙的需要,有利于开展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 (3)为了向传统文学示威,写作者众多。 (4)“化中西传统”化得较好。 一、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散文发展的状况 3. 鲜明的特征: 表现个性,内容革新。 题材范围的极大拓展。 文体多样,表现自由,不拘一格。 承受世界文学的广泛影响。 作者学养深厚。 二、《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现代散文最早出现的品种就是《新青年》中的“随感录”式的杂文。 1918年4月,《新青年》开辟了“随感录”专栏,专登短小的时评或杂感。受其影响,李大钊、陈独秀主持的《每周评论》,李辛白主持的《新生活》,瞿秋白、郑振铎主持的《新社会》,邵力子主持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都开辟了“随感录”专栏,使得形式灵活、短小精悍、个性突出的议论性散文写作在当时形成相当的声势。它们对于文化痼疾和社会时弊进行了有力的抨击。 二、《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的作家主要有: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尤其是鲁迅。 (1)李大钊(1889-1927) 《青春》、《今》、《新的!旧的!》、《新纪元》等 在一九一七年到一九一九年,他发表了许多热情地宣传俄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并与资产阶级改良派胡适展开了“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在思想界引起了广泛强烈的反响。 他在一九一八年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后兼任经济学教授,参加《新青年》杂志编辑部。这年年底与陈独秀等创办《每周评论》,并于次年主编《晨报副刊》。同时,他还协助北京大学学生创刊《国民》和《新潮》。 宣传鼓动性与散文诗的艺术相结合 2.陈独秀(1879—1942) 《偶像破坏论》、《下品的无政府党》、《青年底误会》、《反抗舆论的勇气》——鲁迅“独秀随感究竟爽快”,以激烈畅达为风格。 陈独秀(1879—1942),原名干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2卷起改名《新青年》),倡导新文化运动。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次年与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1919年参加领导五四运动。9月发起组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共产党“一大”至“五大”当选为中央局书记、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总书记。1927年八七会议后被撤销总书记职务。1929年11月被开除出党。1942年5月27日在四川江津病逝。著有《独秀文存》等。 三、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1.生平创作简介(1885——1967) 2.散文理论 (1)“美文”理论。 (2)“言志”理论: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三、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3.散文创作: (1)“浮躁凌厉”、“冲淡平和”两体——双重性格 “浮躁凌厉”:重视思想意义和社会作用——“叛徒” ; “平和冲淡”:重视个性,追求自然隽永——“隐士”。 代表作:《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苦雨》、《喝茶》、《乌篷船》等。 赏析《故乡的野菜》 一.创作心态与追求 《雨天的书》的序言中写道:“我近来作文极慕平淡自然的景地”,虽然“生在中国这个时代,实在难望能够从容镇静地做出平和冲淡的文章来”,他却仍然很怀念那种“田园诗的境界”。 《关于写文章》里,他明确宣布了自己的选择:“我想写好文章第一须得不积极。不管他们卫道卫文的事,只看看天,想想人的命运,再来乱谈,或者可以好一点,写得出一两篇比较可以给人看的文章。” 荠菜 采摘的情景 情境美 俗趣 古籍的风俗记录 风俗美 黄花麦果 外形特征 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