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速度的单位.doc
速度的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 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小时。1米/秒=3.6千米/小时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用公式:;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
根可求路程:和时间:
密度知识的应用:
(1)鉴别物质:用天平测出质量m和用量筒测出
体积V就可据公式:求出物质密度。
再查密度表。
(2)求质量:m=ρV。
(3)求体积:。
压强公式:,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米2,压力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米2
;
液体压强计算:,(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阿基米德原理公式:
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计算公式:
10. 功率(P):计算公式:。单位:P→瓦特;W→焦;
热量的计算:
Q吸 =cm(t-t0)=cm△t升 (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 是物体比热,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t0 是初始温度;t 是后来的温度。
Q放 =cm(t0-t)=cm△t降
欧姆定律:
公式: ( ) 式中单位:I→安(A);U→伏(V);R→欧(Ω)。1安=1伏/欧。
电阻的串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串联)
①电流:I=I1=I2(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②电压:U=U1+U2(总电压等于各处电压之和)
电阻:R=R1+R2(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串联,则有R总=nR
分压作用: =;计算U1、U2,可用:
;
比例关系:电流:I1∶I2=1∶1
(Q是热量)
电阻的并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并联)
①电流:I=I1+I2(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②电压:U=U1=U2(干路电压等于各支路电压)
③电阻:(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和)或。 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并联,则有R总=R
④分流作用: ;计算I1、I2可用:;
⑤比例关系:电压:U1∶U2=1∶1
(Q是热量)
电功计算公式:W=UIt(式中单位W→焦(J);U→伏(V);I→安(A);t→秒)。
计算电功还可用以下公式:W=I2Rt ;W=Pt;W=UQ(Q是电量);
计算电功率公式:(式中单位P→瓦(w);W→焦;t→秒;U→伏(V);I→安(A)
第一章 声现象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蟋蟀是靠左右翅的摩擦的振动发声的。2 声音的传播:必须有介质。 3 声音的场速度是 340米/秒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4 0.1秒以上。最少也要0.1秒。5 乐音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6 音调:人们所感到的声音的高低。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7 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8 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9 10 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11 ?? 护的角度上讲,噪声是妨碍正常人们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或者干12 减小噪声的方法: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途径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13 40分贝安静,超过50分贝影响睡眠休息,70分贝以上干90分贝以上的环境中会引超疾病,150分贝以上就损 坏人的听觉器官。c,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c;
4、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9.46×1015m;
注: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二者刚好相反)。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如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在100m赛跑时声音传播的时间不能忽略不计,但光传播的时间可忽略不计)。
四、光的反射:
1、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份光会被物体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3、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法线:过光的入射点所作的与反射面垂直的直线;
(2)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法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入射光线与镜面成θ角,入射角为90°-θ,反射角为90°-θ)
(3)入射角与反射角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反射角总是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而变化,因而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镜面旋转θ,反射光旋转2θ)
(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