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旨趣和方法 汪 维 辉 1. 旨趣 1.1 重建史实 1.2 解释规律 2. 方法 2.1 材料的广泛性 2.2 描写的准确性 2.3 解释的深刻性 2.4 研究的综合性 1.1 重建史实 周振鹤《史实的重建》说: 许多我们已经有了定评的史实,其实不见得可靠,而在此不可靠史实上进行演绎与推论,甚至进行历史哲学的思考恐怕就更离谱了。 朴实无华,坚实可靠。对比起时下那种没有学术积累,又在到处抢摊,还不准人家批评的学者相比真是判若天渊。 邢福义《华中语学论库·序》说: 当今的汉语语言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二求”:一求创建理论和方法,二求把事实弄清楚。 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来说,之所以至今尚未成熟,自成体系的理论和方法之所以尚未创立起来,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对事实的了解基本上仍然处于朦胧的状态。 1.2 解释规律 在还原史实的基础上解释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这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旨趣。 2.1 材料的广泛性 古代文献 现代方言 民族语言 域外资料 方言的重要性——以“脖子”为例 文献例证 ◆始见于《元刊杂剧三十种》,共出现6次。 ◆字形分歧,可证其为口语俗词。 ◆依据文献,“脖”的始见年代只能上溯到元代。 杭州方言 ◆同时使用“脖子”和“脰颈”,而周围的吴语都使用“颈/脰颈”。 ◆杭州话中的“脖子”从何而来? 罗杰瑞指出:虽然杭州话具有一些吴语的特征,它基本上还是个古老的官话方言。八、九百年跟邻近吴语的接触无疑给杭州话涂上了一层粉饰,但是基本上须把它看作一种官话。 据此推测,至迟在北宋后期的中原官话中,“脖”已经在口语中产生了。 这条方言材料的意义:一是提前了“脖”的出现年代,超越了文献记载的局限;二是为探寻“脖”的兴起地点提供了线索:它很可能最初源于“南系官话”,而不一定是“北系官话”。 域外资料的价值 例1:昼 “昼”有二义:1. 白天;2. 中午,正午。 第2义较冷僻,但古代字书、韵书和文献用例均可证明。 现代方言中仍保留此义,如吴语、赣语、粤语、闽语、客家话等。 日语中的“昼(ひる)”有二义:①昼间,白天;②正午;特指午饭。 日语中表“中午”义的“昼”很可能是在唐代从汉语中借入的。 “昼”有“指中午”义,汉语古代文献、现代方言和日语借字三者可以互证。 例2:只今(祗今) “只今(祗今)”是唐代产生的口语词。 唐诗、敦煌变文、《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及八卷本《搜神记》等均见用例。 这个词在日语和韩语中都完好地保存着:日语ただぃま(义为“现在”)汉字写作“只今” ;韩语也写作“只今”(义为“现在”),而且是音读(??)。 这个词现代汉语口语已经不用了,方言中暂时也没有发现踪迹。日语和韩语中的汉语借字/借词“只今”,就成了这个历史词的活化石。 2.2 描写的准确性 描写决非易事。 描写本身就有价值。 准确描写牵涉到很多方面。 重点是语料的鉴别和分析。 2.2.1 语料的鉴别 正确选用语料是保证研究的科学性的基本前提。太田辰夫在《中国语历史文法·跋》中指出:“在语言的历史研究中,最主要的是资料的选择。资料选择得怎样,对研究的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大字典 》“该”字条“估计情况应该如此”义下首引白居易《洛下卜居》诗:“该知是劳费,其奈心爱惜。” “该”实为“诚”之误。 关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刊刻年代 根据日本建长二年的《高山寺圣教目录》,基本可以确证藏于日本的刻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新雕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两书至迟在1250年之前已经入藏高山寺,它们都是南宋刻本,与元代没有关系。 这个建长二年的《高山寺圣教目录》第五十五甲有以下记录: 付法藏传四卷…… 玄奘取经记二部 玄奘碑文一卷 ……明洲育王山灵鳗传一卷…… 在现存《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新雕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上面都钤有“高山寺”的朱方印,因此将这两部看作建长二年《高山寺圣教目录》上所记的“玄奘取经记二部”应该没有问题。 2.2.2 语料的分析 蒋绍愚先生对语料的分析有精当论述。 除了蒋先生所说的区分时代特色、地域特色和语体特色之外,还应该包括准确理解文义和科学分析统计数据这两个方面。 2.2.2.1 准确理解文义 例1:皮草 此“皮草”非彼“皮草”。 例2:自今往 断句和理解均误。 在学术研究上,不是看你说了多少,而是看你说对了多少,而且是别人没有说过的。 写文章第一是要说对,第二是要说好。 2.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