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试 桩 说 明 书
一、工程概况
二、试桩的目的和必要性
(1)通航孔斜拉桥主桥为特大桥,是本项目控制性工程,主桥索塔基础采用29根直径2.5m的钻孔灌注桩基础,按摩擦桩设计。辅助墩和过渡墩承台采用整体式矩形承台,桩基按摩擦桩设计。
(2)非通航孔桥基础均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综合考虑墩身高度、水深条件以及防撞要求等因素,引桥桥面等宽段的桥墩每个承台下设4根直径1.5m钻孔灌注桩,引桥桥面变宽段的桥墩每个承台下面根据上部结构宽度分别设置6个或者8个桩基。
(3)匝道桥桥墩基础根据匝道桥的不同跨径采用Φ1.2m和Φ1.5m钻孔灌注桩。
本次试桩试验成果将对本项目桥梁桩基承载力的科学测算及桩长的合理取用具有指导意义。
首先,由于本工程项目的桥梁桩基众多,桩基础的可靠性是整个工程建设的关键之一,试桩试验可以验证桩基础的可靠性和安全度,为本工程的安全运营打下基础。
其次,桥梁结构在软土地基条件下,桩基造价约占整座桥梁建安费的30%左右,因此对工程造价有较大影响,桩基的科学合理设计将有效的降低本工程的建设成本;通过试桩试验可以进一步探明桩基各个土层的桩侧极限摩阻力和持力层的桩端极限承载力,为优化桩基设计、合理节约桩基建设成本提供技术支撑。根据现行部颁《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第5.1.6条规定:“对于具有下列情况的大桥、特大桥,应通过静载荷试验确定单桩承载力。1、桩的入土深度远超过常用桩;2、地质情况复杂,难以确定桩的承载力。3、有其他特殊要求的桥梁用桩”。本项目起点位于温州七都岛,该岛为瓯江淤积所致,属河口三角洲地貌,地势低平,地面标高2.5~3.0m,主桥跨越瓯江北汊,桥址区河道顺直,靠北岸处略有曲折,河岸稳定,水下地形呈U字形态,北岸冲刷强,江中心冲刷最深,该处水下地形标高约-13.0m,江底分布冲海积粉砂夹淤泥;终点为瓯江北岸乌牛山脉南麓山前冲海积平原,地势低平,略微向江面倾斜。主要地貌单元有山前冲海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场区软土分布广,厚度变化大,性质差,沿线地层起伏变化较大,地质条件复杂,特别是通航孔主桥,持力层埋深较深,桩长普遍在90m左右,目前桥区附近其他桥梁存在试桩反映的地质参数与地质勘察理论推荐值有一定出入的情况。
因此,综合上述分析,试桩试验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试验试验,实测各土层的桩侧摩阻力和选定持力层桩尖处土的承载力,以指导桩基设计,确保合理设计桩长和桩基承载力。
三、试桩主要试验内容及执行标准
3.1 主要试验内容
1、结合项目地质情况以及桥位处的地形、地貌,选定试桩位置。
2、对试桩进行加载试验。
3、根据试验结果及相关项目的测试资料,找出本工程钻孔灌注桩的荷载传递规律,分析土层摩阻力以及端阻力的发挥情况,建立相应的函数关系。验证桩的设计、计算参数,了解桩的变位情况,为合理的优化桩基设计、节约建设成本提供试验依据。
4、根据试验结果,优化调整地质报告各地层的地质参数。
3.2 执行标准
1、《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
2、《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3、《公路桥涵地基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4、《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03)
5、《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2004;
6、其他建设部、交通部现行的公路、港口工程有关规范、规程和标准。
四、试桩方案
4.1 试桩位置的选择
根据地质勘察报告,主线桥沿线上部为全新统冲海积、海积软土和粉砂,具体为②1淤泥质黏土夹粉砂、②淤泥质黏土,整体厚约5m。其下为冲海积粉砂、细砂、中砂(②2层),稍密-中密状,性质较差~一般,主要分布在两岸,瓯江江上厚度较小,局部间夹淤泥质黏土。砂土层以下为海积淤泥、淤泥质黏土(②3、②层),流塑状,局部夹粉砂、粉土薄层,性质差。中下部分布三层冲积卵砾石,间夹冲湖积、海积黏性土,其中④4层(相变层④)卵砾石呈中密~密实状,顶板标高17.4~38.5m,厚度3.3~17.0m,该层局部下卧灰色软塑状粉质黏土,⑤4层卵砾石呈中密-密实状,顶板标高35.6~56.2m,层厚7.3~24.4m,⑥4(相变层⑥ )层卵砾石层层位稳定,密实状,厚度大于30m,工程性质较好,顶板标高54.4~74.0m,工程性质较好。下伏中风化熔结凝灰岩,物理力学性质好。℃,最冷是1月,平均气温7.7℃,无霜期272天。多年降水量1100~2200mm,年平均降水量1746mm,每年3~9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70%。其中3~4月为春雨期,5~6月为梅雨期,7~9月为台风雨期,年平均雨日175天,多年平均湿度75~80%,梅雨期最高约88%。夏季盛行偏南至西南风,冬季以北至东风为主,多年平均风速2.0m/s。台风是区域主要的灾害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