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知识背一背】
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势力的进攻使苏维埃政权陷入严重危机之中。(内忧外患)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国内外的敌人(直接);巩固苏维埃政权(根本)。(即“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
3、实施:1918年下半年,苏维埃政府在经济领域实行了一系列战时特殊的经济措施,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4、内容:
①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方面:不论企业大小,一律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
③商业方面: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制度:粮食等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统一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5、特点(实质):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尝试“共产主义”,用单纯的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
6、评价:
(1)性质:是在战争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2)积极作用:适应了战时需要,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保证了物资供应,为战争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消极作用:①忽视了农民利益和人民正常生活需要,战后引起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②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不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7)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政府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把它作为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途径,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目的:解决国内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直接目的),巩固苏维埃政权(根本)。
3、实施:1921年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4、内容
①农业方面: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方面:改变对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③商业方面: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④分配制度: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的工资制。
5、特点(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6、评价
(1)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工业化打下了基础。
(2)工农联盟得到巩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使俄国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斯大林模式形成过程:
1、社会主义工业化
(1)目的: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2)方针的提出: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3)开始:1926年,苏联进入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
(4)过程:
①1926年—1928年,对原有的工业企业进行改造,同时新建几千家企业;②1928年—1933年,苏联开始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③1933年—1937年,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
(5)成就:
①一五计划完成后苏联开始从一个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初步实现了工业化。②1937年二五计划完成后,苏联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③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6)经验教训:
①经验:实施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激发群众的建设热情等;
②教训(问题):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局面,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2、农业集体化:
(1)目的:为了解决工业化高速发展对粮食的需求,配合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2)方针的提出: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实现集体化的方针。
(3)开始:1929年下半年起,一场大规模、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开始。
(4)完成及意义: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当创造了便利条件。农业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选,但没有促进农业本身的发展。
二、斯大林模式的表现
①经济上:优先发展重工业;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市场价值规律的作用。(重点)
②政治上: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干部职务终身制;对领袖的个人崇拜。
③思想上: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
三、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1)功绩:
①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建设,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②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③国民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来源:学科网]
(2)弊端:
①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轻工业、农业的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②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