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土木建筑形制演变之源与流.doc
中国古代土木建筑形制演变之源与流
摘 要:中国古代建筑生来就是有机的,从上古时期挖穴筑木;到原始社会竹篱茅舍;到奴隶社会高榭台、美宫室;到封建社会碧瓦朱甍、高堂广厦,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其建筑形制的更迭与变化在各个历史阶段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对此,文章从后世的复原遗址、专家著作及现存史料典籍中略窥一斑,梳理成章使之成为一种有脉络可寻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土木结构;形制演变
检 索: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11-0093-03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for Chinese Ancient Architecture Form
SONG Wen,XIAO Yang(Zaozhuang University, Zaozhuang 277160, China )
Abstract :Ancient architecture in china is born in the organic.In ancient times,human beings dug holes to protect themselves, and then, they learn how to build a thatched cottage in the primitive society. After that ,there is slave society,and beautiful palaces appeared.High buildings and large mansions then appeared in feudal society. Along with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and the progr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architecture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formed a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This paper as a theory reference was accomplished by collecting metarials such as excavated sites,expert works,existing historical records.
Key words :Chinese ancient architecture; civil structure; shape evolution;
Internet :
一、前言
中国古代建筑生来就是有机的,不仅因其立于“天人合一”、人为与天命相依、顺天造物等和谐理念之上,而且因其自然的材料和结构大量建筑以土木为主辅以砖瓦。《尚书?大义》中记载:“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可见万物之母乃土也;木者,水土之精华也。因此建筑在动土伊始便是有生命的存在,成为人类生存、繁衍、生命延续的一部分,这种以土木材料为主的建筑方式前后历经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阶段形成一种独特而纯粹的木构系统建筑,数千年来一脉相承都没有遽变或渗杂的迹象。然而这种土木结构的建筑因其材料的特殊性和局限性难以完整地留世长存,“中国建筑之原始,究起之何时,殆将永远笼罩于史前之玄迷中。地面所遗实物,其最古者,虽待考之先秦土垣残基之类,已属凤毛麟角,次者如汉唐石阙砖塔,不止年代较近,且亦非可以居止之殿堂” ①。并且文献资料与实物资料又都是极少,所以很难对其追源寻根。只能从后世的复原遗址、专家著作及现存史料典籍中略窥一斑,梳理成章使之成为一种有脉络可寻的理论参考。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萌芽和雏形
《易传?系辞》中关于原始社会时期建筑的记载有:“上古穴居而野处”,在《韩非子?五蠹》中有记载说:“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人类从“挖穴为居”“筑木为巢”到有意识地建造房屋,分别在黄河流域出现了由穴居演化而来的木骨泥墙建筑,在长江流域出现了由巢居演化而来的干栏式建筑。这二者同属于仰韶文化,又在晚期发展出一脉龙山文化,两种文化被认为是中国古建筑的开端。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隼卯技术的出现奠定了中国古木构建筑结构基础,同时人们在建筑造物活动中基本掌握了夯筑技术和木材加工技巧创造了简单成型的原始木构建筑,同时遗址中还发现白灰面、土坯砖和烧制日用品的窑场,这种制陶技术的始廓成为后期砖瓦等建筑材料出现的先备条件,因此这段时期被称为中国古建筑萌芽阶段。(图1)
三、中国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