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潘地块西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基本特征——深地震反射剖面揭露与位场多尺度分析.pdfVIP

松潘地块西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基本特征——深地震反射剖面揭露与位场多尺度分析.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松潘地块西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基本特征——深地震反射剖面揭露与位场多尺度分析.pdf

松潘地块一西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基本特征 一一深地震反射剖面揭露与位场多尺度分析 高 锐1马永生2朱铉2李秋生。张季生。李仲远2政天发2 李朋武’王海燕‘朱海华‘卢占武‘管 烨‘白 金1郑洪伟‘ 松潘地块位于中国大陆中央腹地,其主体形态酷似一个倒三角形,大地构造环境处于中国大陆 东西及南北的结合部位。松潘地块平均海拔3500m以上,由于它特殊的大地构造环境和雪山、草地、 沼泽等恶劣的高原自然条件,多年来,关于它的岩石圈内部结构、构造性质及其在中国大陆演化过 程中扮演的角色,被披上神秘的色彩,一直没有被透彻地揭露出来,吸引着中外学者竟相研究。 Jl带的 松潘地块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缘,紧靠西秦岭造LlJ带,其岩石圈结构变化及其与边缘造I 接触关系记录着高原向东北发展演化的地球动力学信息。松潘地块也是我国石油资源开发重新认识 的重要新区,急需揭示它的岩石圈内部结构、构造属性,从深部发现资源潜力评价的重要依据。 为尽快揭示它的岩石圈内部结构、构造属性及其横向变化,为该区油气资源潜力评价提供重要 依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和中石化公司资助下,我们开展了“松潘地块北缘岩石圈结构及其与 东昆仑一西秦岭造山带关系”项目研究。研究内容包括: ①岩石圈精细结构探测:运用深地震反射剖面技术探测岩石圈的精细结构,是研究大陆岩石圈 构造几何学与大陆动力学过程的基础。 ②盆山构造耦合与相互影响一岩石圈构造几何学模型研究:通过地震数据常规处理与特殊处 理,描述深反射揭示的岩石圈结构与构造几何学特征,建立岩石圈断面构造几何学模型。 ③青藏高原东北缘中新生代岩石圈构造转折及其对油气生成与储存的影响:通过深反射剖面探 测研究所建立的岩石圈构造几何学模型揭示青藏高原东北缘中新生代岩石圈构造转折对油气生成、 储存的影响,从而为该地区的油气远景评价提供依据。 项目子2004年启动研究,并于2004年秋季一冬季完成了横穿松潘地块一西秦岭造山带的深地震反 射剖面。同时开展了区域位场多尺度分析,提取岩石圈变形特征。本文简略介绍已经开展的研究:I: 作及初步研究成果。 通过1:l000 区域地质地球物理研究 000比例尺的区域位场异常数据处理与多尺度成像分析, 提取岩石圈变形踪迹,追踪构造变形样式与展布,绘制反映岩石圈平面构造格架的素描图。使用人 机交互技术和复小波变换技术。结合地质与其它地球物理资料,综合解释描述岩石圈构造几何学特 征,建立岩石圈平面构造格架模型。 地震剖面踏勘选线 2004年7月下旬进入工区踏勘选线。踏勘小组驱车从成都前往,途径岷11I, 穿越西秦岭,横贯若尔盖草原,翻过龙门山返回。选定了地震剖面位置。深地震反射荆面北起西秦 岭的合作市,向南经过碌曲,在玛曲附近翻过西秦岭?穿越黄河进入若尔盖草原,南部止于唐克附 近。为了保护草原,施工季节选在秋冬季。 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石圈研究中心,北京,100037 2)中国石油化工般份有限公司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昆明,650200 · · 381 设计地震观测系统,发展深反射地震剖面技术 地震观测系统设计工作历时两个月,在昆明、 北京轮匣I进行。设计的地震观测系统在世界上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中是高分辨率的,在我国是第 一次进行这样高分辨率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设计的深地震反射剖面长度约254km。采用大炮 炮与中炮分别独立施放,小炮覆盖次数达120次,中炮达30次:使用法国SN388480道数字地震 仪,全部单炮记录长度均为30S,采样问隔2ms。设计的大、中、小炮结合的地震观测系统厂H十石 油勘探,在我国还是首次,发展了深反射地震剖面技术。 深反射地震剖面野外采集试验与现场监控为保证数据采集质量,正式施工前进行了大量试 验。试验的主要内容有:干扰波调查、低降速带调查、井深、药量、大炮激发方式及深井组合井 试验等。施放试验炮262炮。项目专家组携带现场监控处理系统到达工区监控施工过程。整个剖面 分成五段由北向南施工,平均每台钻机每天打井一口,平均每天施放37炮。整个

文档评论(0)

开心农场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