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拜二午睡时刻》最新课件讲述.ppt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导入新课: 《山羊兹拉特》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人与羊之间情谊深厚、和谐相处的感人故事,那种“爱”的情感经历了一个逐步升温、渐次深化的过程。 今天,我们来学习《礼拜二午睡时刻》,看看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展现人物怎样的“情感”。 1、作家其人 加西亚·马尔克斯(1928生),哥伦比亚作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代表作:长篇《霍乱时期的爱情》《百年孤独》。《百年孤独》是马尔克斯历时18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1982年,马尔克斯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评语:“由于其长篇小说以结构丰富的想象世界,其中糅混着魔幻与现实,反映出整个大陆的生命矛盾。” 二、相关介绍: 三、内容探究: (朗读课文,概述情节) 问1: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一句话简述) 明确:一位母亲带着年幼的女儿坐火车去拜祭被打死的儿子。 问2:他的儿子是怎么死的? 明确:被雷薇卡太太当作撬门的小偷用枪打死的。 问3:他会是小偷吗? 明确:不大可能是。 问4:为什么? 明确: 1、在外边细雨的淅沥声中雷薇卡太太听见有人从外边撬临街的门;(不太可能听得太清楚) 2、雷薇卡太太慌忙摸黑起身,走向大厅时甚至连灯都没开;(情绪紧张,也未能看到什么) 3、二十八年的独身生活在她身上产生的恐惧感;(长期寡居,神经脆弱、敏感多疑) 4、极度疲惫的呻吟声。(气力全无的人还撬门?) 5、小女孩、母亲的讲述。(儿子很听话,肯吃苦,为了生计打拳、拔牙) 由此看来,他不太可能是“小偷”!不过,这也只是我们的猜测。真相是怎样的呢?(先回答这个问题) 问5:是小偷?不是小偷?怎样设计,表现主题更深刻? 明确:是小偷,表现主题更深刻。“小偷”这种人在任何时代和地方都是不光彩的。“众口铄金,积毁销骨”。闲言碎语,杀人不见血,毁人于无形。忍受着世俗的鄙视,顶着巨大的压力,母亲还是要为儿子扫墓。她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坚不坚强?她伟不伟大?这是一种超越道德的母爱。同学们,母爱就是这么执着。你还会因一点小事而怨恨你的母亲,摔门而出吗?你不觉得你太不懂事了吗?不管你做错了什么,你永远是我的儿子(女儿),母爱就这么简单。 现在,可以告诉你答案了:她的儿子确是小偷!(No problem! No problem at all!) 问6:为什么呢? 明确: ①拉美民众信奉天主教,而天主教徒每天都有特定的礼仪。比如:礼拜日,恭敬天主;礼拜二,为生前犯罪的“炼灵”祈求饶恕。母亲选择这天来扫墓,也就暗示了这一点。 ②公墓的钥匙“长满了锈”,说明平常很少有人来此扫墓。因为墓地里掩埋着流浪汉或是跟他类似的犯了不光彩罪行的人。埋在公墓的人要么没有亲人祭拜,要么是亲人不愿意来祭拜,因为世人对待他们的态度是歧视和冷落——哪怕是自己至亲至爱的人! ③母亲的回话。 (“就是上礼拜在这儿被人打死的那个小偷”。横线处改为“被当做小偷打死的人”,意思上有何差别?) ④死者当时的情形。 “腰间系着一根麻绳,光着脚。镇上没有人认识他是谁。” 一个生活贫困的流浪汉,半夜三更撬别人的门。不是小偷,又是什么? 或许饿得慌的他,仅仅就是为了找一点吃的。 被打死后,无人认领,就埋在了公墓里。 问7:神父为什么会“脸红”“冒汗”? 明确:要注意此处的语境——神父连问两遍、听不明白,是因为“小偷”受世人鄙视,神父根本没有想到“小偷”的母亲有勇气来扫墓,他怀疑自己听错了,这是第一个“没想到”; 母亲不但来了而且是直截了当、毫不掩饰地亮明身份,这是第二个“没想到”; 母亲“两眼直直地盯着神父”,丝毫不回避,眼神是如此坦然,这是第三个“没想到”; “毫不迟疑、详尽准确地答话”,语气是那么镇定,这是第四个“没想到”。 母亲的勇气、镇定和坦然太出人意料了,这种超越道德和伦理的母爱深深震撼了神父,神父为自己先前“用世俗的眼光看待小偷及小偷的母亲”感到羞愧。 问7:神父让母亲签字时说:“您从来没有想过要把他引上正道吗?”这句话带有怎样的意味? 明确:神父的话语中带着些许的责备,他在责备母亲没有尽到教育儿子的责任。 问8:在介绍完儿子的情况之后,神父说:“哎!上帝的意志是难以捉摸的。”这句话应当如何理解? 明确:在母亲的讲述中,儿子确实是一个很好的人(很听话、能吃苦),如此好的一个人,为什么会送了性命?宗教里宣扬“好人有好报”,可现实却不是这样,于是神父感叹“上帝的意志难以捉摸”,成为一个怀疑主义者了。 问9:神父有几次“劝阻母亲去墓地”?这几句话的情感内涵相同吗?试作简要分析。 明确:三次。情感内涵不尽相同。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