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文化活动文献综述.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生文化活动文献综述

学生文化活动文献综述 孙政庭 学生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来源于对校园文化理论和活动理论的研究,学生文化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性文化活动,一般不包括学科类的教学活动。它与校园文化的概念和活动的概念紧密相关。是应用文化活动的教育意义在学校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研究这一课题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对学生文化活动的研究找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方法,为学生文化活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积极的建议和措施。 对于学生文化活动这一领域的文献检索工作是基于以上的理论基础,分三部分开展的。即以校园文化、活动、素质教育三个关键词为核心开展文献检索,试图通过三方面的文献积累和研究,对于学生文化活动的研究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在文献检索过程中,我也发现,针对学生文化活动的研究不是很多,有的是从德育角度论述,也有的是从社团活动或者主题教育活动方面展开,对于学校整体的丰富多彩的学生文化活动的研究并不多。针对学生文化活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的研究散见于一些杂志短文或专题活动的论述中,也没有能检索到比较综合性的研究成果。 一:关于对校园文化理论的文献研究 在校园文化的相关文献中研究得之,关于校园文化的研究开始已久,但主要集中在国外的理论学者中,国内关于校园文化的研究起步较晚。有很多的理论研究是晚于现象产生的,校园文化的研究就是其中之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已经开始蓬勃发展,然而相关的研究却没有展开。由此可见我国的理论研究已经滞后于校园文化这一现象的产生。1986年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学校部率先召开的“校园文化理论研讨会”为校园文化理论兴起的标志的从1986年到1989年这段时间作为校园文化的发起阶段。蒋宏、李的统计仅仅关于校园文化概念的诠释就包括至少6种主要的观点,,;第二种观点认为,,;第三种观点认为校园文化就是指知识密集、人才集中的高等学府所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大众文化的相对独立的“精英文化”。 而这些观点的研究起源和基础又都是以大学为标本展开的,对于中学的校园文化研究起步更晚,研究成果也不多。近几年来我国的中学校园文化艰涩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中学校园文化在新世纪教育的过程中地位没有得到普遍承认,从目前公开发表的论文来看,更多的是关注高校的校园文化的。通过中知网几个主要数据库的检索,从1994年开始关于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文章只有寥寥一百五十篇,而关于高校校园文化的文章则有一万多篇,对于中学校园文化研究的忽略由此可见一斑。 华中师范大学我国校园文化理论发展十五年历程校园文化理论的发起阶段1990年到1994年校园文化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从1995年至今校园文化理论的形成时期1994年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明指出“要加强德育的实践环节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采育学校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关心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形成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更加紧密结合的新局面”这个文件的出台给正在蓬勃发展中的校园文化理论研究注入一针强心剂,有力的推动了校园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展开。冒英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学思考》就是从教育学的角度来审视校园文化,而陈仕楷的《建设校园文化,优化德育环境》则是从德育的角度入手,分析了校园文化的德育以及按照德育目标构建校园文化的思想。,,,,,,,,,, , 学校文化活动中对于活动的概念界定,如果从学生活动所具备的道德教育作用来看,可以理解为“具有道德教育意义或功能的个人外部活动,或影响个人道德意识、道德行为、调节人际关系的外部活动。具体说,就是学校道德教育过程中,有学生自主参与的,以学生的兴趣和道德需要为基础的,以促进个体道德的整个发展和社会和谐为目的的现实和社会交往活动。” 首先,这里的活动指主体的自由活动,体现了活动的能动性这一属人的特征。其次,活动是指个体的现实的、感性的活动而不是指内部思维的、意识的活动。再次,活动是指社会互动和社会交往活动,它体现了活动和社会本质特征。最后,这里的活动是指以促进个体道德发展和社会和谐为目的的活动。 1916年杜威发表了《民主主义与教育》在对教育作出解释的同时十分重视儿童这一环节,强调发展的重要性。他指出爱好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具有强大的潜在动力,教育必须尊重和利用这种动力。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社会是教育的归宿点,在这两点之间形成教育过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蒋宏、李强,校园文化再探[J],当代青年研究,1989年6月,43页 吴洪鸣、张富问,浅滩校园文化活动在人才培养中的效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999年第3期 21页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