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专题四 数 列 第13讲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 1.在江苏省数学科高考考试说明的八个C级要求中,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位列其中.因而,从 数学比例上看,本讲占有“四分之一的权重”, 应引起备考者足够重视. 2.备考中要牢固树立函数意识.要明确数列是特殊的 函数,其定义域是自然数集或自然数集的子集.可 以借助函数的性质与图象研究数列的性质等问 题,如单调性、周期性、最大项、最小项等. 3.备考中要牢固树立方程意识.数列的确定,可以依 赖几个基本量而确定.如,等差数列{an}中,若已 知首项a1与公差d,则可以写出任何一项的数值 (ak=a1+(k-1)d),我们称a1与d是{an}的基本量. 数列的基本量往往联系了其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 式,解题时依此可以列出关于基本量的方程(组) 使问题得以解决.常言“回归基本量”的方法策略 即此. 4.备考中要牢固树立类比归纳的逻辑推理意识.等差 数列与等比数列虽是两类不同的数列,但在性质 上有许多相似或相同之处,运用类比、归纳等逻 辑推理方法,可以将两块知识放在一起比较、鉴 别、记忆,效果良好. 5.备考中要注意分类讨论思想、转化化归思想的应 用.如,求等比数列前n项和时,要分公比为1与不 为1,而确定是否用求和公式 6.备考中要注意积累一些基本的性质、公式等结论 以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2009·广东)已知等比数列{an}的公比为 正数,且a3·a9= ,a2=1,则a1= . 分析 紧扣等比数列通项公式an=a1qn-1,回归基本 量. 解析 设公比为q,由已知得a1q2·a1q8=2(a1q4)2, 即q2=2, 又因为等比数列{an}的公比为正数,所以q= , 探究拓展 有关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运算问题 通性、通法有两个:①化归到基本量间运算;② 利用性质解题.一般而言前者基础,不易出错,但 运算稍复杂些,后者解题简捷,过程优化,但思 路的寻找需一定的功底.备考中要加强两种方法的 训练. 变式训练1 (2009·安徽文)已知{an}为等差数 列,a1+a3+a5=105,a2+a4+a6=99,则a20= . 解析 ∵a1+a3+a5=105,即3a3=105, ∴a3=35,同理可得a4=33,∴公差d=a4-a3=-2, ∴a20=a4+(20-4)×d=1. 或回归到基本量 a1+a1+2d+a1+4d=105 ① a1+d+a1+3d+a1+5d=99 ② ①-②得-3d=6,d=-2,a1=39 a20=a1+19d=39-38=1. 答案 1 有 【例2】(2008·北京)已知数列{an}对任意的 p,q∈N*满足ap+q=ap+aq且a2=-6,那么a10= . 分析 针对p、q的任意性,赋予特殊值,找到突 破口. 解析 由ap+q=ap+aq,a2=-6,得a4=a2+a2=-12,同理 a8=a4+a4=-24,所以a10=a8+a2=-24-6=-30. 探究拓展 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是人 类认识世界的规律.体现在本题中就是先用特殊值 法求出部分基本量,再依通性规律向目标靠近. -30 变式训练2 数列{an}中,a1=1,对于所有的 n≥2,n∈N,都有a1·a2·a3·…·an=n2,则 a3+a5= . 解析 方法一 令n=2,3,4,5,分别求出 方法二 当n≥2时,a1·a2·a3·…·an=n2, 当n≥3时,a1·a2·a3·…·an-1=(n-1)2. 两式相除有 【例3】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公差d0.若存 在正整数m (m≥3),使得am=Sm,则当nm (n∈N*) 时,有Sn an(填“”、“”、“=”). 解析 由于公差小于零,因此数列 {an}是递减数列,(n,an)为斜率 小于零的直线上的孤立的点,{Sn} 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且恒过原点, 可考虑利用图象来解.事实上,数列 {an}与{Sn}所对的函数图象分别是直线y=dx+(a1-d) 与抛物线 由于S1=a1,am=Sm,也即 上述两函数图象有两个交点E(1,a1),F(m,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学校--以老带新”实施方案.docx VIP
- 2022《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推进作风建设综述》专题PPT.ppt VIP
- -IATF 16949质量管理体系培训 .ppt VIP
- 医美整形线上平台留客升单策略.docx VIP
- 高中物理力学——动态平衡问题处理方法.pdf VIP
- 一种可实时监控的负压引流系统及其使用方法.pdf VIP
- 2022年新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考试学习资料.docx VIP
- 2024-2025学年天津市南开区七年级(下)期末数学试卷.pdf VIP
- 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模板或IATF16949质量管理手册.docx VIP
- 外研版八年级上册 Unit 1 单元测试卷答案及解析 新版 2025年新外研版八年级上册.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