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与民俗文化知识点大全讲义.doc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礼仪与民俗文化 讲 授 提 纲 目 录 绪 论 第一节 相见礼 第二节 人际交往 第三节 称谓 第四节 教育 第五节 婚娶 第六节 饮食 第七节 服饰 第八节 建筑与旅游 第九节 节庆 第十节 禁忌 第十一节 崇拜信仰 第十二节 丧葬与祭祀 绪 论 落实文化强国战略,确立社会主义价值观,是我们的共同追求,也是开设《礼仪与民俗文化》的目的所在。 什么是文化?文化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文 化 文化 刘向《说苑》) 什么是礼仪?广义说,几乎是“礼”的同名词,狭义说,主要指人际交往中各种行为规范。(法庭上的通行证 人际交往的通行证) 什么是民俗?民俗是群体的文化生活,包含着人们相处,互动及相互理解的最基本的文化指令,包含着人生最基本的行为方式。 一、文化的类别 1.按历史分 2.按地域分 3.按内容分 4.我们身边的文化 二、传统礼仪透视 礼,指礼法礼制,也指礼的仪式。“豊”本表礼器,引申指礼的活动,如升降、跪拜、酬酢。古人认为“事神致福”的手段。 仪,“度也”。《诗·鄘·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礼包括宗法制度、等级观念、娱乐教民、人际行为准则,核心是治国,维护封建秩序。 今天,礼仪是文明高雅的礼貌素养和美的仪式的综合艺术(庆典活动)。 三、弘扬优良传统礼仪的必要性 1.现代化迫切需要文明的人际关系 《荀子》:“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子与伯鱼 2.市场经济需要优质服务软件要素 微笑服务,公众第一 公关意识,人和境界 3.是改革开放,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四、推陈出新,培养新型的国民礼仪素质 1.以善为本 《说文》:“善,吉也。从誩羊。”《论语·阳货》:“恭,宽,信,敏,惠。”助人为乐 2.言之有礼 少卿足下 冀君实或见恕也 与将军会猎于吴 传递友好信息;冯冀才访美 委婉语:采薪之忧,宫车晏驾 更衣洗手 王光英答记者 3.礼貌衣整 仪表美 “在貌为恭,在心为敬” 言语文明,举止有度。 4.辞让有礼 体现无私豁达,营造良好人际氛围 “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大礼不辞小让” 棠棣,紫荆花 5.艺术修养 确立良好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 书法、口才、写作、策划能力 《说文》:“俗,习也。” 周公制礼作乐 礼分五种(吉、凶、宾、军、嘉)曲礼 第一节 相见礼 国人历来重视相见礼,登门拜访,接待宾客,都有礼仪规范。可参《礼记·曲礼》、《仪礼·士相见礼》。 一、传统礼俗 (一)一般性往来 1.投递名片 刺,谒 2.见面礼 贽 3.拥彗 欢迎词;鞭炮 东西阶之别 4.敬茶敬烟 5.言行得体 6、送客 (二)拜贺庆吊 喜事庆贺之,如婚嫁、生育、冠笄,生辰寿诞,上梁乔迁,入学中举升官,商店开张等,要送贺仪、喜联、喜幛等。如凶事,则慰问吊唁之,礼物统称赙仪。目的是增进人际感情,消除隔阂,加强联络,或有事相求难以启齿,可借喜庆了却宿愿。 二、字词文中的相见礼 (一)字 拜(首至地也) 拱(敛手也) 跪(拜也) 九拜 贺(以礼相奉庆也) (二)词 光顾、光临 惠顾 屈驾 拥彗 投辖(陈遵) 客由主便 客不送客 长者赐,少者不敢辞 礼尚往来 投桃报李 贺仪 寿敬 奠仪 赙仪 贽敬 (三)文 1.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2.白璧,玉斗,玦 三、现代见面礼 (一)登门拜访 △尽量不带婴幼儿 △避免海阔天空 △避开清早、用餐、深夜 △不乱开门窗,翻别人东西 (二)接待客人 △整理场所,服饰得体 △备好水果与茶 △态度热情 △客人告别时加以挽留 △送客门口、路口 (三)进办公室 △相互问好,不谈隐私、评头评足 △对来客有礼貌地打招呼 △来访者离开,有礼貌相送 △接电话以简明为度 (四)重视现代见面礼的必要性 简要说明下列情况该怎样处理 1.问路 2.接电话 3.握手 4.交换名片 5.敬酒 第二节 人际交往 交往,是人类存在的必需。人与人需要交往,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也需要交往。文化就是在交往、融汇中发展的。中国文化从不是封闭的排他的文化体系,而是以“海纳百川”、“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开放胸襟促进中外交融,不断激活生命潜质,生生不息,则健有为。 一、古代交往 华夏民族主要起源于黄河和长江流域,就是在不同民族的长期交往、融汇中最终形成了汉民族。汉民族与世界文化的第一次交汇是在汉唐阶段,印度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过程。第二次交汇是明清之际欧洲文化的传入。当今世界新型文化的主要潮流是东西方文化的相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