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化脓性骨髓炎ppt课件
* * * * * * * * * * * * * * * * 化脓性骨髓炎 化脓性骨髓炎是指由化脓性细菌引起的骨的感染。多见10岁以下的儿童,好发于四肢长骨,以胫骨为多见,其次是股骨、肱骨和桡骨。 一、病因病机 (一)致病菌 常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约占85﹪;其次是:溶血性链球菌,占10﹪;其余为大肠杆菌、绿脓杆菌、肺炎双球菌。 (二)感染途径 1、血源性感染:由身体某一部位感染病灶的细菌通过血运,侵入骨组织。(中医:病后正气虚弱,邪毒流窜入里,附于筋骨而发病。) 2、创伤性感染:细菌通过开放性创口直接侵入到骨,造成骨的感染。(中医:皮肉破损,气血瘀阻,复感邪毒而发。) 3、蔓延性感染:由邻近组织感染病灶的细菌蔓延到骨组织。(中医:体虚不固,邪毒蔓延,附于筋骨。) (三)病理变化 1、局部病灶的形成: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始发于干骺端 图(1),其它则发于细菌直接入侵部位。 细菌 停滞于干骺端 形成干骺端脓肿 局限性脓肿 脓肿扩大 脓肿吸收、病愈 全身抵抗力强 全身抵抗力弱 2、干骺端脓肿的扩散 干骺端脓肿 骨膜下脓肿 骨髓腔脓肿 软组织深部脓肿 穿破皮肤、形成窦道 3、骨的坏死和新骨形成 (1)死骨的形成: 脓液将骨膜掀起,局部血供中断,骨缺血、坏死,成为死骨。 (2)包壳形成: 炎症刺激骨膜,产生新骨、形成包壳。 骨的不断坏死和新骨反复形成,导致骨干增粗、形态改变。 二、诊断要点 (一)急性化脓性骨髓炎 1、发病急,一起病就寒战高热(39-41℃),严重者出现惊厥或昏迷。 2、全身中毒症状:头痛、全身关节酸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肝脾肿大。 3、局部红、肿、热、痛,肌肉痉挛,压痛剧烈。约3~4周后脓液溃破皮肤,形成窦道。 (二)慢性骨髓炎 常由急性骨髓炎转化而成 1、全身症状轻,病久者形体消瘦,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舌质淡、苔白、脉虚无力。急性发作时有短暂的寒战高热。 2、局部窦道流脓,夹有死骨排出,反复发作,窦道口皮肤色素沉着,疤痕增生,肢体增粗、变形。图(2) (三)实验室检查 1、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可达90%以上;血沉加快。 2、慢性期:脓液增多时,白细胞总数可增高,窦道溃破后回复正常。 3、局部穿刺有脓液,细菌培养阳性。 (四)X线检查: 1、急性骨髓炎:发病二周内无明显变化,二周后出现骨膜反应,随后有骨的破坏和增生改变。图(3) 2、慢性骨髓炎:骨质硬化,密度增高,骨干增粗,形态改变,骨内有死腔和死骨。图(5) 四、治疗 (一)急性骨髓炎 1、应用大剂量有效的抗菌素(首选青霉素、先锋霉素),体温下降后继续用药2~3周。 2、卧床休息、固定患肢,防止病理性骨折(直至X片显示包壳坚固),牵引患肢,防止关节畸形。 3、全身支持疗法:增加高蛋白、高热量食物,输液、输血,增强抗病能力。 4、及时切开排脓:应用抗菌素2~3日仍不能控制症状者,应局部穿刺,如有脓液,及时切开排脓。图(6) 治疗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成功的关键是早期控制炎症和引流减压,防止炎症扩散和死骨形成。 (二)慢性骨髓炎 1、治疗原则: 彻底摘除死骨,切除疤痕和增生的肉芽组织,消灭死腔。 2、手术方式: (1)碟形术 图(7) (2)带蒂肌瓣填充术 (3)病骨切除术 (4)截肢术 (三)中医辨证施治 1、急性期: (1)脓末成者:清热解毒、活血通络。 (2)脓已成者:托毒排脓。 2、慢性期:补气养血。 结束 图(1) (返回) 图(2) (返回) 图(3) 骨膜反应 斑点状骨质吸收 (下一张) 被剥离的骨膜产生一层,反应性新生骨,新骨逐渐增厚,形成包壳,有保证骨连续性的作用。 图(4) (返回) (返回) 图(5) (返回) 图(6) 开窗 钻孔 碟形凿骨术(orr) (返回) 图(7) 第一课件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