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延迟间隔对短时错误记忆的影响
摘要
为了考察短时错误产生的机制,本实验以3名大二本专业的学生为被试,通过短时记忆再认的方法来探究延迟时间间隔对短时错误记忆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延迟间隔对短时记忆错误无显著影响。
关键词:短时记忆再认 再认错误率 延迟间隔
前言
人类的记忆是对过去经历的建构性表征, 建构加 工 会 导 致 记 忆 的 各 种 错 误 和 扭 曲( Schacter,1999; Schacter, Guerin, St. Jacques, 2011) 。 人们对事实上从未发生的事情的记忆就是错误记忆(Roediger Mc Dermott, 1995)。DRM 范式 作为诱发错误记忆的经典方法在错误记忆研究中被广泛使用。 由于诱发材料与关键诱词具有特定语义关联的特点, 该方法诱导的错误记忆也被称为关联性错误记忆或记忆错觉(Roediger, 1996)。 目前, 错误记忆的产生机制并不清楚。
Brainerd 和 Reyna 提出的模糊痕迹理论 (fuzzy-trace theory) ( Brainerd, Reyna, Hayne, Robert,2002; Brainerd, Reyna, Kneer, 1995) 是解释联性错误记忆的重要理论。
该理论认为, 被试对学习项目同时产生两种平行的编码表征———字表和要旨痕迹 (verbatim and gist trace)。 字表痕迹表征学习项目的知觉细节特征, 这些特征使得项目记忆之间具有差异; 要旨痕迹表征学习项目的共有意义或主题特征, 可能是相似的语义或者是知觉部分。 被试对一个测试项目的记忆判断是通过提取这两种不同的记忆痕迹进行的。 学习项目的字表痕迹不稳定,很快被遗忘, 而要旨痕迹则能够保存的较持久。 研究发现, 真实记忆率 和 错 误 记 忆 率 类 似 ( Roediger Mc Dermott,1995) , 并 且 更 易 随 着 时 间 延 迟 而 下 降 ( Toglia,Neuschatz, Goodwin, 1999)。 那 么 , 错误记忆产生的一个可能原因是细节表征从记忆中快速消失或者随着时间延迟而衰退被试只能依据要旨痕迹重构衰退的细节来进行判断。
方法
1.被试:3名在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作为被试,均为右利手,视力正常或矫正视力正常。
2.仪器和材料:EP-S2012心理实验台
图片32张,其中16张为“旧”图片, 另外16张为“新”图片
3.步骤:先登录并打开EPS-2012心理实验软件主界面,点击学习与记忆中的短时记忆(图形再认)按钮,试验方法如下:
这是一个测短时记忆的实验。实验开始后屏幕先逐个呈现16张图片,你只看并努力记住,不做任何反应,然后屏幕将再次随机呈现32张图片,其中16张是你前面见过的,即“旧”的,其余为未见过的,即为“新”的。要求你使用综合试验仪做判断,认为见过的按红色(+)键,未见过的按蓝色(—)键。然后改变实验参数中的间隔时间(1000s,2000s,3000s)重复以上实验操作。明白了实验要求后点击下面进入实验按钮后就正式开始了。
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实验者可以直接查看数据。
结果
讨论
由上表SPSS一维组间方差分析可知:
p=0.1150.05,所以延迟时间间隔对短时错误记忆无显著的影响。事后检验中间隔时间分别为1000s,2000s,3000s之间的p值都大于0.05,也无显著差异。
短时错误记忆可能和有效线索提取失败有关
参考文献
1.陈俊 认知心理学关于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研究综述与展望 济南学报 第17卷第1期
2.肖崇好,黄希庭 影响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因素研究 心理学探新 第21卷 第79期
3.Atkins, A. S., Reuter -Lorenz, P. A. ( 2008) . False workingmemories? Semantic distortion in a mere 4 seconds. Memory Cognition, 36 (1) , 74-8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