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感染的风险及对策讲解.pptx

  1. 1、本文档共6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内镜感染的风险及对策 消化内镜中心 美国肠镜检查传播超级细菌! 美国数名患者在加利福尼亚州一家教学医院接受肠镜检查后出现严重不适症状,随后被确诊感染一种抗药性极强的“超级细菌”。 截至2月20日,7名确诊患者中,已有2人死亡、5人仍在接受救治;另有179人面临感染风险。 一些人怀疑,这批内镜结构复杂、难以清洗,可能未经严格消毒,导致患者感染“超级细菌”。 这些患者都曾在美国加州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罗纳德·里根医学中心接受肠镜检查,时间跨度为2014年10月3日至2015年1月28日。 内镜感染风险: NO.3 病毒: HBV和HCV、 HIV 、H5N1、SARS 细菌: 幽门螺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分枝杆菌、葡萄球菌属、肠道细菌、真菌、 沙门氏菌 朊毒体 (克-雅病病原体) CJD 内镜诊疗过程 可能传播的 病原体 内镜感染风险: NO.3 有机物、 酸碱性、 表面活性剂等 大部分消毒剂 都会受其干扰! 内镜消毒过程 易受多种干扰 因素干扰! 金属离子、 化学药物、 漂洗水质、 高压气体、 温度光线等。 内镜感染风险: NO.3 膜内细菌比 浮游菌抗药性强1000倍以上! 65%以上的 医院感染由细菌生物膜引起! 细菌生物膜 无处不在! 内镜使用过程 较易形成 细菌生物膜 内镜感染风险: NO.3 戊二醛耐药菌株: 分枝杆菌 (龟型分枝杆菌、人结核杆菌等); 铜绿假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幽门螺杆菌、 大肠埃希杆菌、 消毒剂耐药 已成为医院感染 重大风险! 内镜常用消毒剂 已形成众多 耐药菌! 含氯消毒剂耐药菌株: 克雷伯杆菌、分枝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 产碱假单胞菌,肠球菌、 铜绿假单胞菌 细菌生物膜风险 内镜消毒第一大风险: 膜内细菌比浮游菌抗药性强达1000倍以上! 65%以上的医院感染由细菌生物膜引起! 细菌生物膜 细菌生物膜(bacterial biofilm): 吸附于接触表面的细菌及其分泌的聚合多糖基质(EPS)所构成集合体,是通过细菌繁殖和新细菌的加入形成微生物繁殖体,并被包裹在细胞外聚合多糖基质(EPS)中,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并牢固附着在物体表面,能一定程度的抵抗清洗剂和消毒剂的作用。 在细菌生物膜集合体中,每个细菌个体有基因的交换传递、有整体基因的调控、有分工协作形成抗力、甚至有营养及代谢物质运输通道,因此,细菌生物膜是微生物一物复杂的生命存在与活动形式,是导致医院感染甚至是严重的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 细菌生物膜 细菌生物膜的形成: 生物膜的形成依赖于载体,载体可以是惰性的,也可以是无生命的物质或活体组织。医疗器械上的细菌生物膜基本上是以细菌自身分泌的细胞外聚合物---聚合多糖基质(EPS)为载体 ,EPS以多层粘性物将每一个细菌包裹起来,给细菌生物膜提供结构支撑,使之不受水流,洗涤剂及消毒剂的影响。 电子显微镜扫描显示: 内窥镜送气/水管道表面的 细菌生物膜。 电子显微镜扫描显示: 被生物膜所覆盖的 正常生长繁殖的细菌,它们能逃脱高水平消毒和灭菌。 细菌生物膜 一条崭新的内镜活检管道表面 300次检查之后内镜活检管道内部表面 (低倍镜下的图像) 300次检查之后内镜活检管道内部表面 (高倍镜下的图像) 600次检查之后内镜活检管道内部表面 细菌生物膜 细菌生物膜的存在: 细菌生物膜可在多种物体表面形成,如活体组织、留置型医疗器械,内镜腔道,中心静脉道管,宫内避孕器,人工关节,心脏起博器等。医疗环境物体表面、工业用水、生活及饮用水管道、天然水系、人体隐形眼镜等都可能存在细菌生物膜。 细菌生物膜的耐药: 生物膜内的细菌比浮游状态的细菌的抗药性强达1000倍以上。 其对消毒剂及抗生素的“渗透限制”能力极强。 ◆ 医疗器械如内镜腔道尤其是被刮伤的器械表面、内镜腔道等易形 成牢固的细菌生物膜。 ◆ 随着生物膜的成熟,一般清洗剂难以清除生物膜,膜内微生物对 杀菌剂及抗生素的抵抗力可以增加1000倍。 ◆ 膜内细菌不断生长繁殖,数量增至一定程度,可破膜而出, 从而引发感染。 ◆ 膜内细菌在经受杀菌剂部分死亡过程中,还可能存留内毒素于膜 中,并可能带入人体循环中(美国《软式胃肠内镜再处理的感染控 制标准》中描述) ◆ 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是医疗器械清洗消毒的巨大难题和风险。 研究证明:65%以上的医院感染由细菌生物膜引起。 细菌生物膜在器械消毒中的风险 对策! 细菌生物膜风险: 科学选择医用清洗剂 建立清洗预消毒过程 避免活菌形成生物膜 ◆ 多种生物酶的联合作用形成高效有机物分解功能; ◆ 无泡或低泡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高效有机

文档评论(0)

1112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